让经典“重生”(创作谈)
——谈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


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正在全国巡演。“为什么要重排《夜幕下的哈尔滨》?”这是我们被问到最多的问题。1982年这部小说首次出版,随后小说连播让“王一民”“玉旨一郎”等角色成为一代人的记忆。我们在创作之初就达成了共识:经典的生命力不在于“复刻”,而在于“重生”。这是挑战,也是创作的起点。
我们先后3次赴哈尔滨实地采风,那些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旋律、细节深深感染了每一位创演人员,收获和感动都被融入舞台呈现。
首赴冰城,寻找创作坐标。2024年初夏,我们第一次站在哈尔滨的街头,手里攥着陈玙先生那本泛黄的《夜幕下的哈尔滨》。在中央大街的老建筑里,我们触摸那些带着西式雕花的木窗棂,想象当年地下党在这里传递情报的紧张;在哈尔滨市档案馆,我们与泛黄的老照片中穿中山装的中国学生和身着华服的外国人“擦肩而过”,这种“中西交汇”的城市气质,让原著中的场景有了画面感。这次采风之后,我们将71万字原著提炼出“青春、理想、信仰、热血”作为作品的主基调,并迅速展开创作。
再访冰城,深挖精神根脉。经历了半年多的前期创作,处于创作瓶颈期的我们决定春节前再访哈尔滨,将采风焦点转向“人”的故事。在哈尔滨第一中学(剧中角色王一民任教原型学校)校史馆,编剧杨硕发现楼梯间墙上一枚学生贴的红星贴纸。站在老江桥(现在的滨洲铁路桥)上,夕阳把铁桥的轮廓染成橙色,桥下的冰面反射着碎金般的光,钟浩导演慨叹:“哈尔滨,真是一座冰与火的城市”,歌曲《茫茫夜》主旋律的灵感就源于那一刻。
三赴冰城,寻找共情共鸣,力求让角色立起来。2025年3月即将排练,主创和全体演员再一次赶赴哈尔滨。在伪满警察厅旧址的地下室,看到阴森的环境、冰冷的刑具、残酷的影像,大家的心情被悲愤填满。作曲家在返程的飞机上写出了《我注定孤单》的主旋律。
舞台艺术作品是连接历史与当代审美的桥梁。在剧本上,我们深入提炼故事情节、设置戏剧冲突、挖掘人物情感、反复打磨修改;在舞美上,我们使用三组同心圆旋转舞台,配合有视觉冲击力的多媒体、灯光,展现哈尔滨“冰与火”的城市气质,让舞台成为隐形的叙事者;在服装造型上,从头饰到衣裤再到鞋袜等都有实际的历史依据;在道具设计上,大到铁桥车站、小到口哨戒指,都追求历史真实。
当《茫茫夜》的旋律在不同城市响起,当哈尔滨的“雪”落进更多人心里,我们期待它赢得的不仅是关于信仰的坚定、关于青春的共鸣,更是人们对脚下土地最深沉的爱。这,就是我们为这部剧倾注心力的全部意义。
(作者为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制作人)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24日 20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