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万里行”系列访谈
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弘扬教育家精神,培养强国之师


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上,为进一步助力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生涯全过程,并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联合人民网教育频道、学习强国平台共同开展策划,推出“教育家精神万里行”访谈栏目,邀请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深入研讨、分享感悟,共同书写好新时代的“强师答卷”。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是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的重要力量。武汉大学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教育家精神作为加强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遵循,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表示。
构建教育家精神师德教育培训体系,厚植教师家国情怀
张平文表示,武汉大学深刻把握教育家精神的时代特征和精神内涵,全力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激励全校教师上好“铸魂育人”精品课,争做立德树人“大先生”。
“学校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教师头脑,构建以教育家精神为主题的师德教育培训体系,将教育家精神作为教师培养培训的‘必修课’,通过理论学习、专题研讨、国情研修、实践锻炼等‘4+N’系列师德教育方式,厚植教师家国情怀。”张平文说。
在提升教师数智素养方面,张平文介绍,学校牵头成立了“数智教育实践创新联盟”,与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发布《数字教育全球十大热点问题》,加快数智技术赋能教学的日常实践,探索人工智能赋能人才培养与教学创新的新路径,帮助教师突破传统角色。
张平文表示,学校始终坚持用优秀教师典型引领群体发展。2024年,李德仁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学校迅速发布学习文件、举办报告会,号召全体师生学习其坚定信仰、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以及乐教爱生、无私奉献的育人风范,让教育家精神可观可感、可学可行,为实践落地提供标杆。
多维度持续发力,推动教育家精神融入育人全过程
“教育家精神不仅要成为教师的‘心之所向’,更要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张平文表示,高校需从教师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等多个维度持续发力,推动教育家精神融入育人全过程。
当前,各国都在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中国高校的人才培养也应积极探索新的标准和路径,构建新的底层逻辑和教育生态。张平文认为,在培养目标上,高校要从重“知识传授”转变为重“能力塑造”;在育人理念上,要从重“学科规训”到重“学生受益”;在组织架构上,要从“单一分割”转变为“新兴交叉”;在教学方式上,要从“教师传授”转变为“自主探索”;在考核评价上,要从“分数为王”转变为“多元综合”。
“近年来,武汉大学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塑造为重点,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在全国率先提出系统化、体系化的数智人才培养方案,为推动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作出了新的探索。”张平文介绍。
张平文进一步表示,高校应系统化开展有组织科研,大力推进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进一步加大重大科研项目的组织、策划和培育力度,充分发挥高校大师荟萃、高层次人才云集的重要优势,集聚各方力量,形成跨学科、跨单位的协同攻关机制,建立“专业知识点-思政映射点-能力培养点”三维矩阵。
社会实践在教师成长和学生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张平文谈到,社会实践有助于塑造教师基本职业价值观,提升社会认知与共情能力,反思教育本质、促进教育理念更新,还能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通过社会实践,教师可从“书本传授者”成长为“真实世界的引路人”,让教育更具时代性、生命力与社会价值。
提升教师数智素养,推动教师构建教学新模式
在谈及如何推进数智赋能教师队伍建设时,张平文表示,学校设定了“提升教师数智素养,服务数智教育改革”的工作目标,建立并完善教师数智教育素养培训体系,推动教师构建基于数智技术的创新教学模式,为学校数智教育改革提供师资保障。
张平文介绍,一是通过抓培训和竞赛,点面结合,内外联动,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以专题讲座、实战工作坊、教学观摩与研讨、数智教育大赛等方式,全面提升教师数智素养与人工智能应用能力。二是对新入职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等开展分层分类培训,开发校本数智教育培训课程,建设相关线上培训资源。三是首创并主办全国高校教师数智教育创新大赛,推动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课堂应用、校企合作和实践教学,为教师提供数智教育创新设计的展示与竞技舞台。
“数智技术不应是冰冷的工具,而应成为传承教育精神的桥梁,通过沉浸式体验、精准化分析和协同化生态等,为弘扬教育家精神提供更多创新路径,让教育家精神真正‘活起来’‘用起来’‘传下去’。”张平文表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