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党委书记甘霖: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 夯实教育强国基础工程


“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是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培养造就新时代大国良师的重要举措,对于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筑牢教育强国根基具有深远意义。”近日,四川大学党委书记甘霖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表示。
甘霖表示,四川大学将积极推动教育家精神融入办学治校全方位,贯穿教师培养全过程,构建日常浸润、项目赋能、平台支撑的教师发展良好生态,着力培育新时代大国良师,扎根西部加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坚持政治引领、提高理论修养,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甘霖表示,高校教师要从坚持政治引领、提高理论修养、守牢师德底线、涵养师风正气、强化专业能力等方面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走深走实、入心见行,切实把教育家精神贯彻落实到教学科研实践各领域。
甘霖认为,一是要完善教师政治学习和培训培育体系,引导党员教师争做带头学习提高、带头服务师生、带头争创佳绩的一流党员,发挥教师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二是要完善教师评价体系,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选聘的首要条件,列为职称评审、聘期考核、评优评奖、项目申报等的基本要求;三是要用好江姐纪念馆等红色资源,用活吴玉章、张澜、蒙文通、柯召等大师先贤办学治学的校史故事,把教育家精神的价值追求融入学校历史文化的精神血脉。
“四川大学将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着力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筑牢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根基。”甘霖说。
弘扬师德师风典范,推动教师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
弘扬精神,重在践行精神;践行精神,重在扎根一线。甘霖表示,高校要筑牢教育家精神践行主阵地,推动教师在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各环节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切实把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一是全面深化主阵地系统改革。推进全课程思政建设,推行专任教师担任班主任制度,以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深度融合提升立德树人实效。强化科研育人导向,弘扬师德师风典范,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学术创新、涵养科研文化、激发创新动能。开展国情调研、社会实践等活动,建设大思政实践基地,构建“知信行统一”的实践育人范式。
二是全面加强主阵地价值引领。教学中侧重把古今传承的育人智慧和仁爱之心融入教学理念、教学话语、教学方法。科学研究中侧重将大师先贤的躬耕态度和道德情操化成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精神力量。社会实践中侧重用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效和经验,坚定师生的理想信念。
三是全面构建主阵地支撑体系。加强示范引领,推出一批融入教育家精神的示范课程、示范团队、示范活动。加强平台支撑,建设一个集资源共享、主题共享、内容共享、数据共享、服务共享为一体的线上平台。加强正向激励,构建一套评价体系、荣誉体系、宣传体系、文化体系协同发力的激励机制。
推进数字化赋能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全链条教师发展体系
甘霖表示,四川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全面推进数字化赋能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价值引领—能力跃迁—场景革新—生态共融”的全链条教师发展体系。
“学校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智能交叉技术研究中心,开展人工智能深度赋能一流本科行动,将数字化教学成果纳入职称评审与学院考核核心指标。”甘霖说,要制定人工智能工具应用规范,明确技术伦理边界,引导教师善用智能教育、强化价值引领。
在提高教师数字素养方面,甘霖介绍,学校构建了“基础—进阶—高阶”分层培育体系,新教师通过“青椒教谭”掌握智能工具操作,骨干教师依托创新工作坊强化AI融合教学设计,资深教师依托教育数字化研讨会推动跨学科资源整合。同时,建设教师发展智慧平台,精准诊断能力短板,靶向提升教师数字能力。
“学校推出AI课程、实践项目、数字教材、跨学科课程‘4个100’工程,开展AI赋能实践项目、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推出AI+微专业,建设与人工智能强相关的双学士学位项目,举办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竞赛,为教师教书育人创造友好数字场景。”甘霖说。
甘霖进一步表示,学校为教师构筑融合型数字教育生态,构建了“大川IDEAL”智慧教育服务体系,开发大思政资源库和多学科案例库,发布“华西黉医”等多模态大模型。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