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毕业论文写在实践成果里


近日,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22级研究生王茜以一份仪器设备的研发报告顺利通过毕业答辩,成为山东首名凭实践成果获得硕士学位的毕业生。除该校外,今年以来,天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多所高校也纷纷试水以实践成果作为学位授予依据。
不写论文也能拿学位,此举有法可依。根据今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学位法,论文不再是评价学位申请人的唯一标准,“规定的实践成果”与“学位论文”并列为学位授予依据。这释放出清晰信号——人才培养正在破除“唯论文”藩篱,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新标尺已然树立。
长期以来,毕业论文是高校考查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关键手段。撰写论文、参加答辩,对于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学术素养至关重要。然而,“唯论文”的单一评价标准,也带来不容忽视的问题。就一些强调实际应用的专业而言,学生本应深入田间地头、车间工厂,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但他们却往往被困于论文写作,难以抽身进行实践探索。有的学生只追求论文“速成”,而忽视论文的实际应用价值,甚至出现抄袭、造假等学术不端现象。凡此种种,都背离了高等教育的初衷。
鉴于此,打破“唯论文”桎梏,构建更加多元、立体的评价机制,有利于实现“三赢”:对学生来说,可以将精力从单纯追求完成毕业论文,转向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高校而言,可以推动教师深入产业一线,指导学生开展实践课题,实现产教融合;对社会来说,一大批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走向一线,能更好地推动技术革新与社会进步。
有人担忧,不写论文也能拿学位,是否会导致“放水”?实际上,不写论文并不代表不交成果。在已有案例中,有的学生毕业答辩提交了数万字的技术研发报告,有的解决了钠离子电池应用中的难题,有的以创新设计帮助热电厂实现减排,等等。破除“唯论文”藩篱,不是降低毕业门槛,而是要提高学位“含金量”。
当然,为杜绝“走捷径”的可能性,高校应制定细化的实践成果评价标准,考察成果的创新性、实用性,确保评价科学、公正、客观。学生也不能因为不写论文就放松自我要求,而应更努力地学习基础理论、研究方法等,以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支撑更高水平的实践创新。
破“唯论文”破的是“唯”,避免的是“一把尺子量天下”,目的是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创新创造活力。期待各方协同发力,持续优化实践成果评价机制,培养出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实践型人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