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郝孟佳
2025年03月09日16:39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表示,对于高校来说,科技成果转化和拔尖人才是最重要的两项创新供给,当前仍存在转化率和产出量偏低的问题。
如何打通高校创新供给的“任督二脉”,让更多的科技成果和拔尖人才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丁奎岭认为,针对科技成果转化,首先要建立涵盖概念验证、中试熟化、投资转让等关键环节的“全栈式”“全链条”公共转化平台。其次要提升国资的容亏率,不去过多地追求保值增值,把营造创新生态、推动产业升级作为很重要的工作目标,真正落实“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导向。
“高校还应建立‘规则全、流程顺、底线牢’的尽职免责管理办法,激发科技成果转化各方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丁奎岭提出,国家、地方政府以及高校要在持续提升科技创新支持力度的同时,设立更多有针对性的资助项目,让科技成果转化的“源头活水”更加充沛。
在拔尖人才培养方面,丁奎岭表示,要改变培养模式,把传统的培养模式转变为“动态化”“争先式”的培养模式。
“培养拔尖人才,就要培养敢创新、会创新的人才。”丁奎岭说,要以创新链来重塑教育链,打造“动态化”的培养计划,让学生在“争先式”的创新实践中迅速成才。
“高校应通过课程的微课化、模块化,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创新需求,来动态化制定自己的学习路径,多一些‘乐高式’的自主构建,少一些‘流水线’的知识填鸭。”丁奎岭说。
丁奎岭认为,高校应该开设更多创新实践课程,举办更多创新创业竞赛,用创新成果来取代标准答案,用创新贡献来衡量学习成绩,多一些争先的“比武场”,少一些内卷的“期末考”,让学生在创新过程中自驱动成长。
丁奎岭谈到,高校还要改变AI推动教学改革的模式,要将“AI单驱动”的模式转变为“AI+HI”“双驱动”的模式。
“虽然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极大地提升了课程的教学体验和教学效能。但我们不能忽视了教师在教学中的核心作用。”在丁奎岭看来,人工智能既是工具的革命,也是革命的工具,但是这场革命不可或缺的核心是人。
“习题与考试塑造不了思想与人格,快捷与方便替代不了真情与关心,数据与算法培养不出独立思考与批判思维。”丁奎岭认为,要强化教师的作用,持续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创新性,将教师从授课者转变为引路人,形成知识与人格并进、效率与温度并存、智能与智慧并重的育人格局,培养更多堪当时代重任的拔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