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全国两会“教育强国”高端访谈

方守恩委员:加快推进新时代卓越工程师人才自主培养改革

人民网记者 李依环 实习生聂陈昱

2024年03月10日09:18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卓越工程师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一支卓越的工程师队伍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升级的必然要求。”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表示。

方守恩表示,作为教育界别的政协委员,今年重点关注人才培养话题。今年他也带来一份提案,建议加快推进新时代卓越工程师人才自主培养改革。

当前工程师规模不能满足制造强国的要求

方守恩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工程应用人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工程师队伍,为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好支撑。

“当前,我国工程师规模已达到2000余万,但仍难以满足制造强国的要求。”方守恩说,从工程师供给趋势上看,先导产业工程师供给严重不足。以上海为例,面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关键领域的14个重点领域有175类紧缺人才。

方守恩表示,目前,不少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平台存在小、散、虚的问题。学校和企业方面与实际生产接轨的实习实训平台和基地较少,难以支撑规模化高质量人才实训。

“企业参与工程师实践能力培养的动力不足,是造成我国卓越工程师人才缺口的原因之一。”方守恩说。

在调研中,他还发现,社会对工程师认同感不强,工程师自身荣誉感不强;工程师教育同质化,培养模式落后,不能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的快速发展等问题,也给现有培养体系带来了挑战。

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是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使命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卓越工程师,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

“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始终围绕国家战略需要和社会发展需求来设立。”方守恩表示,面向新时代,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是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使命。

对于卓越工程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方守恩认为,要爱国爱党,胸怀“国之大者”;要具备宽广的理论基础、良好的信息素养和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要有敬业奉献、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要敢于跨界交叉,勇于做世界最强技术等。

“当前,我国工程科技领域还存在诸多‘卡脖子’技术和瓶颈难题。”他谈到,高校须应时代之急需、应企业之急用,加快培养关键领域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使其具备成长为卓越工程师的基本素养。

方守恩表示,对于高校而言,一是要更加自觉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二是要更加主动利用人工智能赋能学科转型升级;三是要更加努力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共同体”。

建议加快建设卓越工程师人才队伍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作为推动我国产业体系发展的战略力量,卓越工程师群体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对于如何加快建设卓越工程师队伍,方守恩提出三方面建议——

一是加强产业带动,营造社会氛围,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投入工程师队伍。加大对国家急需紧缺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支持,不断提高工程师的社会地位,为他们成才建功创造条件,营造见贤思齐、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创新争先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是有组织建立优质、共建共享的工程师实训平台,强化工学交替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参与高校工程师人才培养,与学校共同设立大学课程、行业实训相结合的教学培养模式。

此外,鼓励企业为高校提供科研创新的问题需求、项目源头和支持要素,构建产教融合知识产权保护和转化机制;建立高校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标准体系,把行业背景和实践经历作为教师考核和评价的重要内容。

三是开展国际交流,推动合作共赢,建立国际卓越工程师联合认证机制。支持高校积极引进国外优质工程教育资源,加强与“走出去”的企业和海外企业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工程师和爱华友华的工科留学生。

对于政府、企业和高校而言,联合推动工程教育中国标准成为世界标准,推进注册工程师国际互认,采用中国标准、中国专家、中国方法、中国技术评估认证海外高校和专业;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STEM教育研究的合作,在关键领域提前做好人才培养的全球布局与储备,做好与国际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衔接。

策划:孙竞、严川吉雨

文字:李依环、聂陈昱(实习)

摄像:刘汕、王军强(实习)、曾沂达(实习)

剪辑:余颖子、吕轩(实习)、闫一鸣(实习)

(责编:孙竞、熊旭)

特别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