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大学

天津工业大学:加强新工科建设,培养高素质交叉复合型卓越科技人才

2022年08月04日15:35 |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北京8月4日电 日前,一场别开生面的经验交流会在天津工业大学举行。天工创新学院的首届学生们与今年的优秀毕业生展开热烈的对话,就如何勤学善学,如何参与科研实践等问题踊跃提问。

记者了解到,2021年9月,天津工业大学成立“天工创新学院”,从当年的本科新生中遴选了60名理工类“天工创新学子”进入该学院学习。学院构建以“1+3”培养方式、学分制和个性化培养、导师制与本硕博贯通、开设荣誉课程为特色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又一次全新尝试。

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天津工业大学近年来高度重视“新工科”建设,面对新工业革命主动谋划未来战略领域人才培养,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推进学部制改革,结合学校优势、紧扣行业特色及天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聚焦专业供给侧改革,探索了一条高素质、交叉复合型卓越科技人才的培养之路。

建设优势特色专业 夯实人才培养基础

天津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陈莉介绍,学校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打造“金专”高地,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民生发展急需本科专业。

目前,天津工业大学的专业数达到67个,涵盖工、理、文、管、经、法、艺、医八大专业门类。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5个、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获批天津市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项目8个、应用型专业建设项目12个。

陈莉表示,为保障卓越科技人才培养的顺利进行,学校高度重视专业质量建设,不断推进教学管理机制改革创新:先后承担了四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于2019年通过验收,验收结论为优秀;成立“新工科”建设与实践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组,加强对专业建设的指导、管理和评价;设立“新工科”建设与实践专项经费,形成基于“新工科”理念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和教学运行管理新机制。

天津工业大学的纺织工程专业历史积淀深厚,是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在学校卓越科技人才培养思路的指导下,纺织学院从融合思政教育、定位培养目标、整合课程资源、构建培养模式、强化机制保障五个方面进行传统纺织工程专业的升级改造。一是积极推行‘课程思政’方略,提高学生对专业、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重新定位培养目标,制订覆盖全产业链的培养方案,设置卓越工程师班、国际合作班、‘新工科’实验班、未来技术创新班等共26个。”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学副院长荆妙蕾教授谈到。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协同育人机制

“为了深化协同育人机制,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自动化专业建立了天津市纺织工艺与装备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及纺织综合自动化实验中心平台,为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创造‘零距离’环境。此外,还建立了天津市自动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把纺织智能制造的现场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搬进了实验室,丰富了实验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宋丽梅教授这样介绍道。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用力。天津工业大学设立专项研究课题探索“新工科”建设理论与实践规律;开展新工科培训,更新教师知识结构,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调整学院布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完善机制和组织保障;创建“天工创新学院”,打破专业屏障,实施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开设本科教学试点班,培养新工科人才及拔尖创新人才;对优秀学生实行“本硕博”贯通培养;开展“启智创新夏令营”活动,注重各类学科竞赛,打造学生实习实践平台,推进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开展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跨学院指导,促进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

“在工大的四年让我体会到什么是‘比学生还努力的大学’。学校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排名不断提升,让我们拥有非常好的学习环境。特别难忘的是,大四上学期的纺织自动化综合实践使我对纺织自动化设备有了充分了解,在学院的实验创新平台上通过竞赛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升我的实践创新能力,为我的研究生科研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自动化专业17级毕业生岳敬斯这样说。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强化课程体系建设

“我们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做了很多尝试。首先将纺织与机械、控制等相关学科有机融合,构建既涵盖纺织学科基础知识、又反映学科发展前沿技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梯次递进的课程体系。二是紧跟行业企业发展,改革教学内容。融合信息化等多学科知识,引入工程伦理等素养课程,融入现代新技术、产业新发展、科研新成果、国际新趋势,形成‘重认知强素质、重基础强实践、重融合强创新、重共享强拓展’的知识与课程体系,满足行业企业快速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学副院长荆妙蕾教授谈到。

近年来,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作为学校的龙头学院,创建了涵盖“纺、织、染”全流程的实验实践平台,形成“设计—实现—评价”全过程的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多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和虚拟仿真平台,形成虚实结合、以虚辅实的实践教学模式;与多家企业搭建技术管理研发实训实战协同育人平台,形成专业行业对接、课堂内外结合、教学科研互动的实践教学特色。

纺织工程专业17级毕业生李亮辉目前在天津工业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很荣幸能够在学校纺织智能制造‘新工科’班学习,除了学习本专业课程知识外,我还学习到很多交叉学科的课程知识,比如计算机、机械、自动化等,这丰富了我的知识面。”李亮辉说,“‘新工科’的培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老师经常组织同学深入企业参观与实习,实现课堂反转,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了自己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校,我对纺织科技发展和智能制造研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大学期间我就参与到导师的科研工作中,现在更加明晰了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数十年深耕不辍 强担当再创新业绩

多年来,天津工业大学“新工科”人才培养取得了丰硕的成绩。数据显示,根据近五年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分析,用人单位平均满意度在96%以上。迄今,学校为纺织、材料、机械等传统领域以及智能制造、信息安全等新兴领域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然而,面对不同时期下的国家经济建设需求和国际标准,如何紧扣学校定位、结合行业特色,强化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助力“双一流”发展,建立专业化、模块化、平台化、项目化、国际化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仍任重道远。

近年来,培养多学科背景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陈莉表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学校要抢抓机遇,加快学校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探索建立以解决实际复杂工程问题为教学目标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打造具有“天工特色”、适应行业需求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责编:郝孟佳、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