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本网原创

北京教育扶贫:教育援助 共筑梦想

2021年07月06日15:56 |
小字号

在教育扶贫的实践探索中,首都教育援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北京经验”。

拉萨市实验小学举行教师学习交流活动

以教育力量助推脱贫攻坚 打好教育援助“组合拳”

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是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扶贫战略,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担当,大力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在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河北等地开展教育扶贫支援,积极构建市级统筹、多方联动、高校参与、社会帮扶、网络助推的教育扶贫协作与支援合作格局,探索创新“请进来·走出去·互联网·建基地”的北京教育援助模式。聚焦当地教育事业发展,打好“组团式”支教、“融入式”跟岗、“精准式”送教、“手拉手”合作等一系列教育援助“组合拳”,不断提升受援地教育教学质量,优化教育生态,用教育的力量助推脱贫攻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的统筹指导下,各区教委、各在京高校、各中职学校、各直管直属单位积极参与、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承担了大量教育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任务。广大一线校长、教师及教科研工作者积极响应号召,赴边疆、战高原、入牧区、进雄安,涌现出一大批勇于奉献、心怀大爱的“北京榜样”,书写了新时代广大首都教师可歌可泣的支教故事。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步之年,广大支教老师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在教育援助的道路上留下坚实的足迹。他们的故事,一直在继续着……

聚焦受援地需要 打造“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十三五”以来,北京教育援助在持续改善教育基础设施的同时,根据各受援地区的不同需求,更加注重激发受援地内生动力,推动受援地教育内涵式发展。2014年,北京市率先以成建制教育援藏模式,向拉萨北京实验中学选派第一批52名援藏教师,开创了“组团式”教育援藏的先河。2017年后又拓展到青海玉树、新疆和田和雄安新区,逐步形成了“校级领导﹢中层干部﹢骨干教师”的选派结构,以及一区对一县、重点打造一校的“组团式”支教机制,打造当地示范学校,辐射带动全域教育发展。

不论走到哪里,为受援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这是北京教育援助的一个目标。在教育援助及对口协作中,北京市持续加强师资培训。紧紧抓住受援地区师资短缺、教育教学能力薄弱的突出矛盾,在不断提供人才支援的基础上,通过来京集中培训或跟岗研修、赴受援地示范讲学、线上培训等形式,提升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帮助受援地培养教育教学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培训20余万人次。

为了让受援地干部教师亲身体验北京优质学校的先进理念、管理模式和高效作风,北京市教委创新培训模式,引入“嵌入式”“实战化”培训理念,组织受援地区干部教师走进北京优质学校,按原岗位实时跟岗、实地研修,身临其境开展角色体验。北京相关学校敞开大门拥抱八方来客,管理干部参加学校领导班子会议,一线教师走进课堂观摩教学,双方干部教师广泛交流、深入教研。广大受援地干部教师,带着希望来,满载收获回,不仅开阔了眼界,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宝贵的实际操练和实践经验。

拓展“云帮扶”深度与广度 推动受援地教育内涵式发展

为了探寻更加精准、高效的援助方式,北京从2011年开始在教育扶贫支援中尝试运用“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新技术新手段,专门建设北京教育对口支援与区域合作网,向受援地推送优质课程资源授权账号,组织优质资源远程互动教学,开展骨干教师同步课堂、网络教研。2019年又启动实施了“首都教育远程互助工程”,实现跨区域的远程在线资源互联共享、教师互助教研、师生互动交流。十年间,走过了一条从静态到动态、从单向到双向、从教学到教研,功能不断完善、受众不断扩大、覆盖区域不断拓展的探索实践之路。特别是面对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互联网“云帮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4个月内实施项目十多个,培训受援地干部教师4000余人。

今年3月,“首都教育远程互助工程——新疆和田地区幼儿园园长云跟岗培训”项目圆满结束,和田地区65名幼儿园园长完成“云跟岗”。该项目于2020年11月初开始,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实现了首都教育专家“一对一”“云指导”,参训学员“一对一”“云跟岗”,全面提升了新疆和田地区59所幼儿园65名园长的教育管理水平、专业知识和信息化素质,打造了高效低耗、多方联动、精准实效的“反转式云跟岗”培训新模式。

据北京市教委援合处介绍,未来,将进一步完善“云跟岗”的培训模式,拓展教育“云帮扶”的深度和广度,总结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在和田地区及其他对口支援与协作地区的中小学师资培训中提供应用示范。

案例

作为第三批援藏团队的一员,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丰台学校的德育主任梁新在2018年前往拉萨,任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德育副校长。2020年7月,结束两年援藏生涯,本应是回京的日子,梁新却做了一个令许多人惊讶的决定——留下来,再干两年。最终,他留了下来,和第四批援藏团队的成员并肩作战。

援藏伊始,梁新采用立标杆、做表率的工作方法,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这样高强度工作持续了两个多月。在他的示范引领下,全校百人德育团队跟进,为德育的规范化建设奠定基础。在课堂育人和活动生活育人这两个主阵地上,从学生的兴趣和身心特点出发,创设全员育人环境,通过丰富多彩的学科育德,潜移默化地将德育融入学科教学中。同时,加强活动育人和生活体验德育建设。梁新还将北京先进研训理念和京藏优质远程教育平台充分结合,对班主任进行系列化培训,提升育人理念,打造一支富有战斗力的德育主力军。

在他的带领下,学校还成立了舞蹈社团、机器人社团、网球社团,建立了机器人工作室、标准网球场,积极组织校园文化艺术节,形成了自己的科技教育品牌、体育教育品牌和艺术教育品牌。借鉴北京宏志教育理念,梁新在拉北实首个“京藏宏志班”开设特色课程,打造特色宏志文化、首都游学实践、学业监控辅导等,为拉萨市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有效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

至于当初为什么要留下来,梁新给出的答案是:“我的工作才刚刚开始,不能这么就回去了。”而现在,他带领学校打造出了响亮的“拉北实”德育特色品牌,形成了完善的德育体系,培养了一批德育优秀团队,即使如此,他的工作“还没有干完”……

记者手记

每一位援教老师都值得尊敬,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奔赴最边远最困难的地区,坚守教育的初心,贡献自己的力量。在空气稀薄的雪域高原,即便是已经在藏支教了一年多的老师,还是会有时常头疼、睡不好觉的“通病”。有的老师会随身备好药品,有的老师在放学后赶紧去吸氧,但这些都没有吓退他们,没有人打退堂鼓。走上讲台时,面对学生时,他们的脸上看不出一丝疲惫,笑容里没有半点勉强。

跟他们聊天,听到更多的是当地学生有多么可爱、淳朴,当地老师有多么好学、热情。言语间,尽是满满正能量。除了上课,他们绝大多数还是“全能”,同时兼着多项工作。他们还尽可能发光发热,积极带动当地教师的发展,通过研修、听评课、师带徒等,充分发挥引领辐射作用,影响带动当地教师。

援教,是一个大的概念,但走近这群可爱而可敬的老师,你会发现,它就是一个温暖、坚定、向上的词汇。一群平凡的人,在一起做着不平凡的事情。正是有这样一批批、一个个的援教干部、老师,迈着坚实的步伐,一步步走来,教育援助的力量才慢慢显现。感谢你们,胸怀大爱的援教老师!(文/本报记者 娄雪)

(来源:现代教育报)

(责编:冷佩遥(实习生)、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