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房山区:打造首都西南部新教育发展极

2021年03月04日08:53 | 来源:北京青年报
小字号
原标题:房山区:打造首都西南部新教育发展极

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作为首都西南部教育“重镇”的房山区给出响亮回应:要构筑更加完善的“五育并举”体系,使学生“四个自信”与品德修养、思维品质与创新能力、体质健康与意志品质、审美情趣与艺术技能、劳动精神与实践能力全面提升,适应终身发展、社会进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不断优化,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新时代正在拉开帷幕,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己任,是对孩子的终身成长负责,是为一个时代崛起倾心尽力。房山,也正在崛起成为首都西南部教育新发展极。

教书育人德为先

挖掘红色文化资源

教书育人理念先行,理念非常重要,必须要有科学的教育理念、育人理念。

在“十四五”规划中,房山区提出要深入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国防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房山区中小学开展“铸魂培志”爱国主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此外,房山区还将进一步优化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平台,将区域文化优良基因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打造德育特色品牌,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培养思维品质

为终身学习能力奠基

智育培养不在教授知识,关键是在着力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十四五”期间,房山区将培养思维与关键能力作为切口,发展智力体系。引导教师深入理解学科特点、知识结构、思想方法,科学把握学生认知规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本设计教学活动,因材施教。

为了让学习内容生动,提高学生探求欲,房山区要求将教学内容与社会、自然相联系,让学生学习鲜活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思维品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奠基。

此外,房山区还提出要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阅读能力,加强小学数学、科学与信息技术学科建设,强化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建设,重视实验教学。

增加体育课时

营造运动氛围

体育教育是通过一分一秒的积累与精进而来。“十四五”期间,房山区将进一步增加体育课时,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将田径、体操和体能训练等列入必修项目,帮助学生至少熟练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围绕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奥林匹克教育活动。将继续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抓好中小学冰雪特色学校建设,因地制宜建立和完善具有房山特色的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中小学体育竞赛体系。还将打造30个品牌化体育活动项目、20支高水平运动队和2-5个精品赛事。

跨学科课程提升美育质量

学生掌握至少一个艺术特长

如何帮助学生全面提升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开足课程并不是美育教育的终点,如何统筹整合区域内外美育资源,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活动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才是进一步让美育走进学生心灵,走进学生生活的“法宝”。

今后,房山区会采用“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掌握一两项艺术特长,培育一批学校美育优秀教学成果和名师工作室,形成一批美育课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劳育纳入必修课程

每周至少一课时

据了解,“十四五”期间,房山区将落实各学段劳动教育培养目标,将劳育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具体来看,要求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一课时,规定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职业学校还要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

教育官员说

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

——顾成强(北京市房山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区教委主任)

如果概括地说一下房山区的教育愿景,就是到2025年,房山区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跃上新台阶,教育强区建设开创新局面,学生综合素质实现新提升。教育资源更加丰富、体系结构更加协调、优质公平更加凸显、体制机制更加完备、开放创新更有活力、长板特色更加鲜明,灵活便捷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教育对首都和房山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达到新能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持续增强。

再向前展望2035年,房山区将实现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奋力将自身打造成为首都西南部教育新发展极,教育强区特征更加鲜明,教育将为每一名学习者的全面发展、成人成才、终身学习和成就幸福人生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到那时,创新驱动成为房山区教育发展最强引擎,房山区将努力成为首都教育改革的热土、教科研成果重要转化地、教育协同创新的“大舞台”。

文/纪海英

供图/北京市房山区教育委员会

(责编:宋晨、宋鹤立)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