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给“讲台教授”更多制度支持

2019年07月31日09:02 | 来源:北京日报
小字号

没发一篇论文,却评上了教授!这两天,南京林业大学的蒋华松老师成了网红,其沉心教学的故事引来众人点赞。其实,近些年大学里出了不少“讲台教授”,但在外界看来这仍然新鲜得很。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论文都是评职称的“硬杠杠”。虽然我们常说“唯才是举”,可现实中,医生、律师、记者等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评定,哪个不需要几篇论文?大学里更是如此,没那么“几页纸”,就可能一直都是“入门级”的讲师。在论文指挥棒下,老师们或主动或被动地将科研课题论文专著视为要务,教学则逐渐成了副业,一些大教授更已不屑于上讲台,干脆让自己的博士生、研究生代课了事。如此种种,都折射着一个让人忧虑的现实:大学老师似乎正在离讲台越来越远。

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才能成就一流大学。大学有科研功能,更有教学功能,两者并行不悖,而且严格说后者的排序理应更高。但就现实来看,高校教育资源配给却并不均衡。以蒋华松老师为例,苦心教学33年,到了快退休的年纪才评上教授,远远落后于许多年轻教师。总结起来,“写得好”顺风顺水,“教得好”却此路不通。厚此薄彼,是大学功能的扭曲与错位。从老师角度讲,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无论是教授还是讲师,站上三尺讲台都是本分。不然,即便著作等身,却识不得几个学生,“老师”之谓又从何谈起?

“没论文也能评教授”,让教书育人体现了应有价值。呼唤更多老师回归教学本心,还需更大层面的制度改革。目前来看,高校在科研方面的体制机制已经比较健全,教学层面也应该对标对表。通过制度设计、扎实举措,比如提高课堂教学收入,给教学型老师更多职称晋升机会等等,让“教得好”的老师得到公正待遇,做到有尊严、有前途、有发展。从另一个角度看,在高校层面理应把教学设置为一个“硬杠杠”,比如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任的基本条件,用制度倒逼更多人在教学上付出心力。

“此生挚爱是讲台。”国际知名拓扑学家姜伯驹,奔走于燕园大小课堂半个世纪,始终铭记着一名教师的本职。如姜老这样的老院士还有很多——颇为“普通”的《普通化学》,赵东元院士在复旦已经开了十几年;一门《高等天气学》,丁一汇院士在国科大一讲就是40余载……老前辈们尚且如此,年轻一代教师更该清楚自己肩上的担子,尽好教书育人的本分。(晁星)

(责编:实习生(褚昕岚)、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