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甘肃环县优化顶层设计 统筹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2019年04月09日10:29 | 来源:中国教育报
小字号

位于甘肃省庆阳市环县城郊的环城镇中心小学是一所有着近70年办学历史的老校,过去由于办学条件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当地家长想方设法把孩子转入别的学校。短短两年,在城区优质校环城小学的帮扶、引领下,该校从办学理念到师资队伍实现“脱胎换骨”,一跃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优质校,转出去的学生纷纷回流。

环城镇中心小学的发展变化,是环县推行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成功范例之一。为解决县域内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近年来,环县坚持问题导向,在立足县情合理规划城乡教育布局、部门联动优先夯实农村学校发展基础、项目带动全力打造“优质教育城”的基础上,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优化顶层设计

环县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六盘山山区,是革命老区县、国家贫困县和干旱多灾县,地域面积大,学校布点多,现有的286所公办学校中,96%是农村学校,其中50人以下农村小规模学校就有192所。

而在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环县城区人口已超过15万,学校班容量逐渐增加,现有学校难以满足居民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学需求。

“由于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不充分,才导致了‘城区挤、农村弱’。”环县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张明君说。为此,该县找准“痛点”,优化顶层设计,提出了“城区扩容、乡村提质”的办学思路和“在哪儿都能有学上,上好学”的办学目标,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按照这一思路,环县县委、县政府以打造“优质教育城”为目标,先后筹措、整合项目资金4亿多元,无偿划拨土地364亩,在县城新建九年一贯寄宿制学校1所、幼儿园4所,改扩建学校5所,县城学校新增学位1万多个,有效缓解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难”和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

目前,新建思源实验学校学生达到了2617人,95%以上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在城区学校扩容的同时,环县坚持教育经费优先保障义务教育、教育项目优先安排农村学校,促使村小学和教学点达到有安全校舍、就餐食堂、合格课桌凳、午休宿舍、采暖设施、锻炼器材、阅读书籍、英语教师、饮水设备、留守儿童之家等“十有”标准。

据统计,近年来,环县共争取各类教育项目资金6.7亿元,94%的村小学和教学点实施了改扩建,基本达到“十有”要求。“办学条件大为改善,贫困山区孩子有了更加优越的成长环境和更加公平的教育机会,农村学校师生的幸福指数明显提升。”环县教体局副局长张玉杰说。

强校牵手弱校

大良洼小学是2016年整体搬迁新建的一所学校,搬迁后,学校一度发展困难:生源留不住,教学质量不高,社会满意度不高。

转机出现在2017年。根据环县教体局“对口帮扶、互促同进”的工作安排,甜水镇中心小学与大良洼小学、移民小学、甜水第二小学组成校际联盟,在结对帮扶基础上,全力推动学校间融合互动发展。

甜水镇中心小学校长王旭辉介绍,中心校选派管理团队、骨干教师进驻大良洼小学,巡诊把脉,推进该校特色化办学和精细化管理。

通过一年多的帮扶实践,大良洼小学内部管理机制“更新换代”,从学校德育到教学改革,从学校管理到用人机制,该校逐渐摸索出一条适合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工作思路,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从一所“办不下去”的薄弱学校迅速成为老百姓口里的好学校。

在环县,大良洼小学的变化并非个例。近年来,该县根据阶段性教育资源配置情况和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程度,不断创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实现路径,通过建立城乡教育帮扶机制,打破校际、区域、空间三重壁垒,由点及面充分发挥优质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了城乡教育的全域共进、区域教育的全面融合发展。

城乡对口帮扶以城区优质学校为“盟主”,每所优质校与乡镇两到三所中心小学结为发展共同体。目前,环县已成立了4个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实现了对全县21个乡镇所有中心小学全覆盖。同时,以21个乡镇中心小学为“二级盟主”,就近辐射带动周边各小学、教学点,覆盖全县218所小学、教学点。各学校通过现场交流、观摩座谈、送教下乡、教师轮岗等多种形式加强交流,促进县域内均衡发展。

与此同时,环县依托城乡教育对口帮扶建立实施了加强师资建设的一整套机制。在教师配备上,针对农村校师资不足、结构性缺员等问题,建立常态师资补充机制,及时补充教师400多名,优先保证了农村薄弱学校的师资配置;成立了11个县级名师工作室,定期开展送教下乡、教研扶贫、研课磨课活动,加强城乡教师互动交流。

此外,不断建立健全城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名校名师的引领作用,为农村学校培养出了一大批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学校焕发了生机,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升。

夯实资源共享

环县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地貌可分为山脉岭梁、丘陵掌区、川道沟台和零碎残塬四种类型。在这些山脉岭梁、丘陵掌区、川道沟台和零碎残塬之间分布着大大小小211所小规模学校,成为全县基础教育的“神经末梢”。

近年来,环县先后投入资金6225万元,以创建智慧教育和数字校园为目标,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目前,该县已安装电子白板、互动一体机1343套,实现了全县所有学校多媒体“班班通”建设全覆盖;建成录播教室10间,常态录播教室38间,为学校配备计算机5632台,并开通了环县教育资源云平台,采取购买网络精品课堂资源和征集优质微课资源的方式,所有学校都能共享到优质教育资源。

如今,在山区学校,孩子们可以通过直播课堂与环县乃至发达城区优质校的学生共上一节课;教师们也可以通过网络教研与本地名师、全国名师在线交流、探讨。

为保证和提高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质量,环县城区5所学校建成同步课堂系统,28所学校建成“1+3”同步课堂系统,主要采取以录播教室为支撑,通过互联网,城乡课堂实现实时互动,师生“面对面”交流,实现优质课堂全覆盖,确保了农村小规模学校开全课、开好课,有效激活了全县教育的“神经末梢”。

“过去,由于教师年龄结构偏大,加之专业教师不足,音体美等课程无法开齐开好,教学质量不高。但现在,通过城区环城小学的同步课堂,不仅保证了所有年级课程的开足开齐,山区孩子也享受到了优质均衡的教育。”环城镇中心小学校长尚焕军告诉记者。(尹晓军)

(责编:闻佳琪(实习生)、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