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扎根农村34载 五旬教师自筹50万元建科学“公园”

人民网记者林露
2017年08月11日08:45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杨公立老师正在为科学“公园”里的植物修枝剪叶。(杨公立供图)

在国家级贫困县黑龙江绥化市望奎县,记者与杨公立老师的见面是从热情的握手开始的,他的大手粗糙有力,皮肤黝黑发亮,质朴的话语间透着浓浓的乡音,乍一看像是一位地地道道老实巴交的农人。杨公立站在一块水泥石头旁,上面用大号的红字赫然写着“公园”,下面的小号字标注着“莲花镇中心小学青少年校外科普实践活动基地”。

52岁的乡村教师杨公立在莲花镇中心小学教科学课已经26年。20年前,他承包了一块3万平米的荒地,一心只想把这块地势低洼的荒地建设成一座绿树红花环抱、鸟语蛙声萦绕、一年四季能看能玩的科学“公园”。为此,他累计投入了近50万元搞建设。村民和亲属都对此深感不解,说他“每天累得贼死的”,“借钱搞建设又不收一分钱”。

杨公立没有被困难轻易击败,“劳动繁重、施工不顺的时候,想要放弃,但休息过后我又来了干劲;缺少资金、信心不足的时候,想要放弃,我就自己劝自己:‘就像过日子一样,困难肯定是有的,但日子还得要照常过。”

七八年前,杨公立和老伴把家安在了实践基地,如今他们都已年过五旬,高血压、风湿病让他们觉得体力不支、力不从心。回首自己20年来对建设学生实践基地、村民休闲科学“公园”的这份坚持,杨公立承认自己是个“固执”的人。

村民来赏荷。(杨公立供图)

  3万平米荒地变“公园”

1984年,高中毕业后,杨公立来到父亲曾经任教的地方——望奎县莲花镇宽四村教学点(莲花镇中心小学的前身),这里是他的母校是他的家乡,他在这里担任了9年一二年级复式班的班主任,之后开始成为学校的科学课教师。他经常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孩子们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这让他萌发了建设科技实践活动基地的想法。

1998年,杨公立教书的第十五个年头,他把弟弟承包的3万平米荒地接了过来,向亲朋好友东拼西凑,开始借钱搞建设。没有钱修水泥路,就买红砖块铺路;推土机一再陷进泥地,挖一口池塘花了好几年的时间;起早贪黑辛苦劳作,栽树浇花喂鸡喂鸽。20年来,他在基地建起了观测科考站、鸟类保护区、蛙类保护区、种植区、动物养殖园、园林艺术区、游戏娱乐区和冰雪活动区,还购置和制作了健身器材、小船、雪橇等,春夏秋冬孩子们玩的、学的,越来越多样化,科技实践基地慢慢演变成村民们休闲娱乐的科学“公园”。

“杨老师这里的植物许多都是从外地引进的品种;他在自建的‘民风民俗展馆’里,通过一件件展品为学生讲述家乡历史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村民们对杨老师为丰富“公园”内容所做的点滴努力都看在眼里。这里是村里人的精神乐园。孩子们有得玩、有得学,缺少父母陪伴的留守儿童在这里找到了乐趣,百姓也有了休闲的去处。前两年,杨老师牵头组织编写的校本教材“美丽家乡莲花镇”投入使用,这本书是实践基地教学的一部分,书中收纳了他几十年来遍访全镇拍摄的700多幅照片。

十多年前,为了节省时间和方便管理建设“公园”,杨公立说服老伴张淑华卖掉了家里的房子,把家安在基地里,简单搭建了一个两张办公桌大小的传统火炕、淘来的老式家具“炕琴”里装着简单的被褥,户外砌了一口灶台、一个简易厕所,过起了小日子,上世纪80年代的电视机和冰箱算得上屋里最值钱的电器了。

杨公立老师带领孩子们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杨公立供图)

    “如果有人愿意收,我愿意捐”

1984年春天,杨公立高中毕业后不久就来到自己的母校、父亲教书的地方,至今已经34个年头。在他任教的学校,有一面墙上贴满了所有校领导和老师的照片和简介。杨公立简介的字数比别的老师要长些,他是高级教师、省级教学能手、市级骨干教师。其他与学科相关的获奖更是有一长串。

固执的杨老师,一直坚守在莲花镇。2004年他评上了高级教师职称,和从前没有区别,还是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教课、搞基地建设一切照旧。五六年前,县教师进修学校伸出了“橄榄枝”想让杨老师去那里做科学课的教学研究工作。去县城,对个人发展肯定是好事情,但是他割舍不下他的工作,不想让实践基地再变回一片荒地,这认准了基地建设才是最有意义的事。

近年来,科学“公园”在各级领导和社会的支持下发展快速,这里是莲花小学科普教育基地、县摄影家协会的活动基地、九三学社绥化市委员会的青少年德育科普教育基地,正在改扩建之中的“民风民俗展馆”得到了县教育局的资金支持,不久后将从40平米的小房子里搬进100平米的彩钢房子。

“我和老伴都年过五旬了,我高血压她风湿病,我们个人的力量太微小,力不从心,,基地在向前发展,我正在规划在这里建大棚、建安全围网、建活动室、修路、打机井。”为了未来的发展,杨老师说,“如果政府、教育部门能够接收,我愿意把‘公园’捐出来,使它得到更好的建设,造福村民、造福学生;如果有愿意合作、有管理能力的伙伴愿意接收,我也愿意捐出来,今后共同把‘公园’建设好。”

杨公立老师在民风民俗博物馆里为孩子们做讲解。(杨公立供图)

 老父亲作诗勉励

多年来,杨老师把钱都花在了“公园”的建设上,还拉着老伴陪他吃苦受累。“原来也吵过、闹过,可劝不住啊!”杨老师的老伴张淑华说。老伴心疼老杨,就陪着他一起干,栽花种草、喂小动物、打扫卫生、接待游人样样在行。他们说:“虽说苦点累点,但看到大家的笑脸,听到他们的笑声,心里一样得高兴。’

杨老师说他对妻子心存愧疚,对儿子也感到愧疚。他说,建“公园”的时候花钱也没觉得心疼,但是给儿子花钱的时候自己有些“抠门”。 杨老师的儿子是个80后,打小就喜欢音乐,但他当时没舍得花钱给孩子请个好老师。学钢琴时,借别人的琴练习;学二胡时,买了一把旧琴,也没舍得买琴盒,就让孩子妈找了破旧牛仔裤的裤腿缝了一个布兜给孩子背琴用。杨公立一家三代人都做教师,父亲和自己在莲花镇的小学工作了一辈子,儿子去了县城里的中学教书。

一辈子教书育人的父亲能够体会到儿子对教育事业、对村里人的深情,他见证了儿子几十年如一日辛苦劳作、到处筹钱办“公园”的过程。年过八旬的老父亲曾亲手为儿子写了一首诗《思变》,肯定了儿子“勤劳”,将昔日荒滩建成了绿洲,还细致描绘了园中和谐美好的景象。诗云:“水上人家景色幽,赏心悦目莲花湖。稻谷飘香随云绕,鱼虾争肥水中游。风摆荷叶齐摇扇,雨打莲蓬乱点头。全凭勤劳一双手,昔日荒滩变绿洲。”这首诗和公园的照片、孙子的照片一起,都贴在了卧室衣橱的镜面上。老父亲还为即将建成的“民风民俗展馆”题写了一副对联“兴国兴邦兴大业先贤无畏,爱党爱民爱家乡后继有人。”

(责编:王政淇、崔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