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重走丝路忆故人

2017年08月01日16:47 |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小字号

2017年暑期,我陪首都大学生记者团穿越丝绸之路,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认真探究,对新闻工作的热衷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让人欣慰,这就是祖国未来的一代栋梁。但我想说的并不是他们,而是一位已经故去的长者——北京教育学院历史系教授朱筱新。

朱教授,早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的历史系,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宋史及西夏史等的教学与研究,著有《文物与历史》、《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等专著。因为北京教育学院的职责主要是培训中小学教师,朱教授为了培养更多的中学历史教师,让他们实地感受祖国的壮美山河和灿烂悠久的文明。从2002年,我和朱教授带着80多位北京的优秀历史教师进行丝绸之路历史调研活动。

连续6年的时间,我们租两辆大旅行车,我带一辆,朱教授带一辆,路线基本是根据古代丝绸之路设计的,西安—兰州—西宁—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敦煌—哈密—吐鲁番,最后到达乌鲁木齐。每趟行程历时二十余天,沿途的风景着实令人震撼,朱教授在这辆车上讲一段,又到另一辆车上讲一段,到了景点结合讲解员的讲解内容再展开讲。在敦煌,朱教授依靠私人关系请出享誉海内外的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教授,为大家足足上三天的课,还能走进大量很少开放的特级石窟。

一路上朱教授也不觉累,仔仔细细地讲解,认认真真地回答每一个人的提问。他多想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热爱历史研究、热爱教师工作的人啊。从某种意义上说,团里的每一个人都是他的学生,我也是其中之一。我时常听得入迷,还不时把重点用本子记下来,多么难得的学习机会,多么幸运能遇到这样一位学识渊博的教授。

去年冬天,朱教授因过度劳累于突发心梗而去,噩耗传来,我久久不能自已,曾经一起远行的场景如同过电影一般在我脑海中闪过,朱教授的形象变得越来越清晰。一位和蔼可亲有修养的老人,一位执著于教育事业的最普通教师,一位竭尽毕生气力奉献历史教学与研究的长者。

朱教授啊,当我再次踏上丝路,每到一个熟悉的景点,您的身影犹在眼前,而我的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瘦高的身影,深色长裤,白色衬衫,左手提一个巨大的塑料茶杯,右手捻起三个手指随着讲解不停晃动,那样朴素,那样慈祥。

去世前不久,朱教授打电话给我,问我今年暑期能否再跟他们一起走丝绸之路,我欣然接受,说今年一定放下所有的工作一起去。我知道朱教授快七十岁的人了,这样辛苦的征程,年轻人都很难胜任,更何况一位老者呢。出于对老人家的爱护,我愉快的接受邀约,同时我也有点私心,那就是想再多聆听一些教授的言传身教。

可惜,太可惜了,这样的人才,难道老天也嫉妒吗?长长的丝路,你为什么不多留些时间让他为你诉说,为你传承,为你讲解?遗憾啊,遗憾!

朱教授啊,当我又见丝路,走到您曾经讲解过的马踏飞燕、张掖大佛寺、木塔,敦煌莫高窟。物虽在,人已逝,邀约者再也来不了了。但我不会忘记您,所有追随您的学生不会忘记您,丝路上您所讲到过的每一个遗址,每一幢历史建筑,每一个文物古迹,包括丝路上的一土一木,她们不会忘记您。

(北京教育旅行社 张咏梅)

(责编:郝孟佳、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