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2017首都大学生记者采访团

西安古城墙脚下的市井情怀

2017年07月31日15:58 |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小字号

编者按:7月24日,来自北大、清华、北航等高校的首都大学生采访团,赴西安—杨凌—兰州—敦煌—张掖进行“穿越千年丝路,寻找中国印记”集体采访活动,探寻千年丝路中的往事,触摸丝路的传承和发展,于探寻中学习,于采访中传承。本次采访活动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人民网联合主办。

西安明城墙,躲过风雨动荡,经历数次危机,才比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这是历史送给西安的“礼物”,西安市民又给这份“礼物”赋予了更多的人文内涵。

漫步西安,目光所及,古都围城、都市霓虹、市井烟火,浑然一体,自然和谐。夜跑的市民、摆摊的小贩、跳广场舞的老人、路边“砌长城”的牌友,在古城墙旁混杂出独特的市井情怀。

城墙有我增添的“一砖一瓦”

在西安南城墙永宁门旁偶遇58岁的西安六中教师老杜。穿白色背心,戴一副眼镜的他刚走完5公里,满头大汗。每天夜里到城墙上快走数公里的习惯,他已经坚持了整整九年。可能因为工作关系,和记者团擦肩而过时,他主动问起我们是不是来西安参加夏令营的学生。

在西安土生土长的老杜,对城墙有着无比深厚的情感。“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西安号召全民义务修城墙,有数十万群众积极参与,从归还城砖到出钱出力。我当年月收入39元,就捐献了25元。能为修复城墙出一份力,一直感觉很自豪。”现在,杜老师晚上在城墙上散步时,经常主动给各地游客讲解城墙的历史,有时候还不忘加一句“这座城墙里,也有我增添的‘一砖一瓦’”。

城墙边卖字画,生意还不错

坚实的城墙并未把西安围得密不透风,恰恰相反,它飞速发展的经济与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了无数异乡人的流连。

在城墙边的柏树林旁零零星星摆着几个地摊。衣袜、头绳、扇子……与北方的许多夜市大同小异,其中,一个卖字画的老大爷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来自山东淄博的王忠成已经在西安住了13个年头,儿子王师在西安书院门步行街上开了一间字画商店。

王忠成酷爱国画和书法,他骄傲地说,“这是我祖传的本事,但老家的乡亲们都是农民,看不懂,没人喜欢这个。西安不一样,文化人多,花几百块买一幅我的字画,他们乐意。”王忠成说自己完成一幅写意画,一般需要一两天,工笔画则需要三五天,平时生意还算不错。“每年春节我都会回老家过年,还计划在西安买房安家。”王忠成对未来充满期许。

争议声中擦亮城市名片

近年来,文化名城的城墙改造工程广受关注。2012年“西安城墙装观光电梯事件”就曾引发较大争议。从给城墙“贴瓷砖”到装霓虹灯,再到城墙上举行马拉松比赛、开辟自行车租赁点,每个新动作都有人欢喜有人忧。

辽宁游客周琦认为,西安城墙的保存规模是自己从未见过的,然而唯一的美中不足是太“新”了。她希望看到更有历史感的古建筑。但来自意大利的丽塔不这么认为,在她眼里,西安城墙现如今的恢弘气势正好契合了她遐想的盛唐景象。

梁月红五六岁就随父母来西安定居,如今已有三十余年。她记忆里对城墙最深刻的印象是,幼时每逢过年,都会坐在父亲肩膀上登城墙看灯展。“以前城墙断断续续,有的外砖都剥蚀了,只剩里面的土胚,根本禁不起风吹日晒,修缮是在原有基础上添砖加瓦,并没有改变整体规划架构,还能将几代人的记忆完好地保存下来,何乐而不为呢?”

在许多接受采访的西安市民眼中,改造后的明城墙,已成为西安越来越亮的城市名片。(同济大学 赵子谦)

(责编:方萌萌(实习生)、申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