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莫高窟讲解志愿者:风沙满天,我愿为水

2017年07月31日18:58 |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小字号

编者按:7月24日,来自北大、清华、北航等高校的首都大学生采访团,赴西安—杨凌—兰州—敦煌—张掖进行“穿越千年丝路,寻找中国印记”集体采访活动,探寻千年丝路中的往事,触摸丝路的传承和发展,于探寻中学习,于采访中传承。本次采访活动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人民网联合主办。

夏日沙漠腹地的高温和风沙并没有影响游客前往莫高窟的热情。网上提前发售的6000张票和现场销售的上万张应急票,仍然满足不了所有游客的需求。莫高窟,仿佛又回到了鼎盛时期的繁荣。在络绎不绝的游客身旁,总有一个个身穿正装、滔滔不绝的讲解员,他们深厚的知识储备让人震惊和钦佩。然而,经过了解发现,他们中的许多人竟然是我们的同龄人。来自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的王大超就是其中一位。

王大超来自山西,大学专业是中国画。敦煌,这个位于腾格里沙漠边缘的城市,最初并没有给他留下很好的印象。漫天弥漫的风沙和落后的交通,让他心生畏惧。但当他接触到莫高窟时,一下子就被其中的艺术魅力吸引了。学校开设的《莫高窟石窟艺术》课程,以及敦煌随处可见的莫高窟文化让他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了解。为了缓解旅游旺季带来的超大客流,莫高窟在高校招募50名志愿者。面对这样一个近距离接触莫高窟的机会,王大超马上就报了名。“我可能不是讲得最好的,但一定会尽最大努力。”大超在面试时这样说。

今年夏天,莫高窟开放了四十多个洞窟。这就意味着,作为讲解员至少需要对这四十多个洞窟都有详细的了解。为了能胜任讲解员的工作,王大超从三个月前就开始参加培训,几乎每天晚上和每个周末都把自己淹没在无尽的资料中。“一开始了解早期洞窟的时候知识储备还比较少,所以查阅了特别多的资料。比如251、257、259这些北魏时期的洞窟,除了书本上的资料外,自己还准备了4-5页来补充。有时还会把自己当成游客,思考他们会对什么感兴趣,比如说龙首龛眉、琉璃珠、王道士等,然后再补充准备。”

两个月的辛勤付出最终得到了回报。在通过了包括讲解和随机提问的严格考核后,王大超终于成为了一名正式的讲解员。每天六小时,领取钥匙、分发耳机、讲解、回答各种疑问,再到最后的回收耳机和整理,讲解员的工作让王大超的假期变得充实而快乐。谈起在讲解中的体会,大超用了“幸运”这个词:“通过讲解让自己接触到很多的相关知识,从资历深的讲解员以及游客身上都能学到很多。”大超还记得,有一次一个游客进入洞窟后就跪地痛哭,嘴里还念叨着太震撼了!相比那些历经千辛万苦才看到莫高窟的人,大超觉得自己无比的幸运。在时间和规则允许的范围内,王大超尽可能地带领游客参观和介绍更多洞窟,让莫高窟中蕴含的丝路文化为更多人所熟知。

当然,讲解员的工作有时也会不被人所理解,比如说莫高窟内禁止拍照的规定。“前几天,有一个游客从进入洞窟就开始拍照,多次制止也没有效果,最后只能请安保人员协助解决。”一个月的讲解下来,大超对保护和传承敦煌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为文化传承做出贡献的劳动者产生了由衷的敬佩,同时也坚定了自己继续传承敦煌文化的决心。

烈日炎炎下,王大超结束了一轮的讲解,收拾好物品准备去迎接下一波游客的到来。在莫高窟,在敦煌,有着许多像他这样守护和传承莫高窟文化的人。他们也许没有很大的名气,没有很光辉的事迹,但是他们就这样努力着,用自己的行动浸润着干涸沙漠中的丝路文化,用自己的声音讲述着千年丝路中的辉煌历史,用自己的青春传承着绵延千年的丝路精神。它自风沙满天,我愿以身为水,不求波澜壮阔,但求绿洲永存,莫高窟这一片沙漠中的文化绿洲,因他们的保护而存在,因他们的传承而繁荣。(清华大学 库鑫)

(责编:方萌萌(实习生)、申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