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新高考新气象 北大清华降分录取浙江高素质考生

2017年07月20日08:47 | 来源:浙江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北大清华大幅降分录取高素质考生 新高考,让梦想飞得更高

  编者按 我省作为高考改革试点省份,新高考首次招生录取正在顺利进行。这次,清华、北大不走寻常路,录取两位优秀考生,让我们看到新高考带来的新气象。伴随改革脚步,相信这样的“新高考传奇”会有更多。

  北大清华大幅降分录取高素质考生

  新高考,让梦想飞得更高

  作为我省新高考改革后首次招生录取,今年的高考格外受到关注。最近,随着高校录取通知书陆续送达,好消息接连传来。

  在杭州,高考650分、排在全省4700多位次的杭州高级中学毕业生俞舒扬,因为在清华大学领军人才选拔考试中的优异表现,被清华大学新雅书院文科试验班类录取;在诸暨,绍兴一中毕业生叶珈宁早在高二时,就确定保送北大,且3年前,北大已和这位少年签约,愿降200分录取。

  “刚知道被录取时,做梦都在笑。这是新高考带给我的奇迹。”7月18日10时许,俞舒扬在家中收到期盼已久的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

  近年来,清华大学在浙江每年录取的人数不过百余人,今年在我省的专业最低投档线为698分。俞舒扬被清华大学录取,让许多人感到不可思议。

  “我喜欢语文、历史,同时又比较擅长理科。”俞舒扬说,虽然自己是杭高理科实验班的学生,但拿过多个国家级作文大奖。新高考改革后,文理不分科的做法给他这种类型的学生在物化生、政史地的传统组合外,提供了更多选择。

  俞舒扬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历史和比较擅长的物理、化学作为选考科目。正是这种选择,让俞舒扬在名校自主招生报名中“占”得先机:他报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的自主招生,并成功通过清华和复旦的初审。

  “虽然我的成绩在杭高排在年级前20名,但顶尖高校选拔学生时,不仅看重成绩,也很看重学生是否文理通融。学生的选考科目恰能体现这一点。”俞舒扬说,比如他报考的新雅书院,是清华为了探索本科教育创新而特设的“住宿制文理学院”。学生入学时不分专业,首先接受强化式数理基础和人文社科基础的小班通识教育,尤其要求学生具备文理通融的学科素养。

  通过初审固然可喜,但清华和复旦的自主招生设有笔试、面试,清华还有体能测试。高校会根据考生的整体表现,给考生不同的降分录取优惠。

  “我不是考试型学生,3门选考发挥得不算非常理想,高考数学更是遭遇滑铁卢。”俞舒扬说,进入国内顶尖名校是他的梦想,但对高考后的他来说,自主招生成为通往名校的最后路径。

  俞舒扬回忆,6月10日的清华笔试是让考生上机考62道选择题,其中包含数学、语文和历史。通过初审的考生中仅有40%至50%能通过笔试。

  “考题非常难,语文、历史做起来还算顺手,但数学都是竞赛水准的题目,而且是单选+多选的混选题,需要考生自行判断。”俞舒扬说。“清华的笔试成绩和复旦的笔试成绩在6月13日发布。”俞舒扬说,原本自己对复旦的笔试成绩更有信心,考的是7小时写作,但没想到笔试没过,反而刚好达到清华笔试通过线106分,低空安全飞过。

  6月18日,俞舒扬走进清华的考场,参加自主招生的最后一环——面试加体能测试。

  “说不紧张,那是假的。尤其是我还要争取尽可能多的优惠降分,来弥补高考分数的不足。”俞舒扬说,但相比笔试,面试才是自己的强项。他有足够的信心,通过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活跃的思维和从小到大通过阅读、旅行积累的知识面,给面试官们留下好印象。

  清华的自主招生面试采用单面形式,4个来自不同专业的考官,8分钟的面试时间,就将决定一名考生的最终成绩。在8分钟里,考官连连发问:“你为什么要报考清华新雅书院?”“请你说说你最喜欢的一本书?”“你想成为一名公务员,那你最佩服哪两位政治家?”俞舒扬用自己出色的回答赢得考官青睐,最终“斩获”面试满分!正因如此,清华大学给予他“高考成绩在一段线上60分即可录取”的优惠降分认定。

  和俞舒扬不同的是,叶珈宁没有参加今年6月的新高考,却收到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因为,早在高二时,他就已经确定保送北大。

  把叶珈宁称为信息学竞赛领域的“大神”级人物,绝不为过。记者了解到,从小就极有天赋的他,在初中时选择“投身”于五大学科竞赛中的信息学。初三下半年,他成功获得信息学全国联赛一等奖。

  高中升入绍兴一中后,北大在叶珈宁读高一时就相中了他并签约,可以降200分录取。高二时,叶珈宁参加第33届全国信息学奥赛,取得全国第14名的好成绩,进入国家集训队,获得北京大学保送资格。

  叶珈宁妈妈告诉记者,自己和叶爸爸工作都比较忙,叶珈宁小时候周一到周五都是跟着外婆,只有周末才回家一起住。在她看来,主要是家庭氛围给了孩子比较好的成长方向。“我从来不看电视,在家喜欢看书和学习,每天保证两小时阅读时间。他爸爸也是非常认真的人,喜欢打球、写字。”

  在父母影响下,叶珈宁从小喜欢阅读,虽然研究信息学,但不喜欢玩网络游戏。更重要的是,学习的那股认真劲像极了爸爸。

  说到未来,叶珈宁有着比较清晰的方向。他从3月开始就来北京实习,搞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他希望在大学里接触前沿科技,去做更深研究。

  近年来,浙江省深耕细作高考改革这片“试验田”,从招生体制上看,基本形成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生选拔格局;从学生成长看,凸显个性化发展,扩大了学生选择权。许多素质出众、学有所长的同学切身感受到新高考的变化。

  当然,高考改革,还在路上,远远不是结束。但高考综合改革实施,已给基础教育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变化。新高考让孩子们的梦想飞得更高,这两位考生就是最好的证明。(记者 纪驭亚 费晓笑 实习生 沈听雨)

(责编:方萌萌(实习生)、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