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退社潮”折射人际交往能力不足

2016年10月27日08:37 | 来源:中国教育报
小字号

近日有媒体报道,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在全国150所高校的651名大学生中,有98.24%在大一开学季曾加入过社团,其中61.14%现在已退出社团,其原因包括“自己精力不够”“社团活动缺少创意”“社团活动缺少老师指导”“与社团会员关系冷淡”等。

学生社团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有着“第二象牙塔”的美誉,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少高校,“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是社团建设的重要原则,可见社团对于学生成长的作用不容小觑,从小处来说有利于学生培养兴趣爱好,往大处说促进了学生的社会化。在高校社团如此重要的背景下,面对一些社团的“退社潮”,需要追问两个问题:一是社团制度建设是否规范,二是大学生是否在逃避社会化。

客观而言,大一和大二学生处在大学的两个不同阶段,对学生社团的看法及课外时间长短都不同。如果部分学生退社是因为进校时对社团缺乏了解,或时间不够用,不值得大惊小怪。社团有进有退才能保持一定的生命力,且理想状态是每个学生都能在社团活动中逐步社会化。现在的情况则是很多学生在大一都进了社团,但到大二超过一半的学生选择退社,所以首先要搞清楚,为何这么多学生在大二选择退出社团。

从调查结果看,导致学生退社的原因,与社团本身建设不够完善有极大关系。一些社团招新时使出十八般武艺包装自己,以便“招兵买马”,把规模办得极大,但在后续管理和活动创新方面乏力,导致学生难以真正培养兴趣爱好,也感受不到团结、温馨的文化。如果是这种情形的退社行为,属于社团自身建设问题,可以从社团管理方面找原因,从加强教师指导、建立社团管理规范、创新社团活动形式、培育社团文化等方面来加以应对,不值得过多忧虑。

需要担心的是,大学生退社行为折射了大学生人际交往意识淡薄和能力不足的倾向。调查中,有学生表示退出社团是因为在社团活动中存在“遇到的人难接触”“与社团会员关系冷淡”“人与人之间很有距离感”等现象,这些均与大学生人际交往经验不足有关。那些在大学社团里不能积极融入社团活动,与其他成员没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在大二退出社团的概率较大。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不少人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热衷于线上交流而忽视甚至厌恶线下交流。这种情况下的退社,是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逃避,将直接影响着社团对大学生的社会化。

这也说明,大学生大规模退出社团有浅层次的盲目报名、课外时间减少等原因,更有深层次的社团本身建设因素。这种行为可能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整体逃避现实人际交往,不想从学生向社会人转变的隐匿问题。对之,学校有关部门应给予重视,分清主次原因,合理引导。

(作者系上海出版传媒研究院研究人员)

(责编:陈琳(实习生)、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