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高职校长“最后一课”高频词是“平凡”

若尘
2016年07月11日07:30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小字号

毕业季,是道别的时刻,令人难舍,充满感伤。在这个意义非凡的时候,大学校长的“最后一课”显得如此重要,也引人瞩目。

笔者注意到,中国青年报职业教育版的微信公众号青鲁班(qingluban)分6期发出了40余所高职院校校长书记的讲话稿,并且在6月27日整版刊发6篇高职校长的致辞。

读罢,总结起来,今年各高职学校更加重视毕业典礼,从内容、形式上都进行了创新,校长也更加重视“最后一课”的讲话。然而,概括起来,今年高职校长的“最后一课”,高频词是“平凡”二字,6篇演讲致辞几乎不约而同地提到。比如,“平凡人的不平凡事”“把平凡的事做好就不平凡”“把平凡的工作当作一种修行”“平凡人的社会担当”“你们选择的职业并不光鲜,岗位也非常的平凡”……同时,与“平凡”相对应的词还有“坚持”“熬得住寂寞”“执着专注”“一丝不苟”“注重细节”等。

看得出来,这些毕业致辞是校长精心烹制,而非摘摘拣拣,随便拼凑而成。有的语重心长,谆谆告诫,有的深入浅出,对高职人才培养之道加以思考和凝炼。这些演讲致辞背后的校长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官员,倒像是师傅、家长、朋友,为毕业生们指点职场、专业技能和人生境界追求上的“迷津”,校长往往身兼数职、身份多元,能够作出专业化、有针对性、贴近毕业生实际、兼具思想内涵、散发出教育家情怀的演讲,更是难能可贵。

据统计,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770万,再加上出国留学回来以及未充分就业的往届生,将有1000万大学生同时找工作。大学生“天之骄子”的时代早就终结,毕业生“小人物”的时代已然来临,可以说,每个毕业生都是平凡的千万分之一。然而,与普通本科院校的毕业生相比,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们怀揣的往往是“低人一等”的专科学历,更多的都是从事技术性的“蓝领”工作,在很多领域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工匠”,在社会普遍对“白领”和“金领”热捧的语境之下,“蓝领”往往是再普通、再平凡不过的群体了。

但是,职业不分贵贱,工作没有尊卑优劣,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平凡的工作也可以作出不平凡的事业,这有赖于毕业生们能够脚踏实地、专心致志地埋头苦干。校长们不约而同地提到“平凡”,并且告诫要以职业人的职业精神来达成“不平凡”,都是从不同侧面对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充分解读,这就是高职院校区别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共性和内核,也是高职校长“最后一课”中最为重要的“职业”特色。

校长的毕业致辞往往是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我们可以窥探出高职教育在某些侧面发生的变化。多年来,在国家示范性高职和骨干性高职的“国家队”引领下,高职院校这个队伍在硬件设施、师资队伍建设和专业技能教育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文化育人、职业素养教育、大学精神的构建等恐怕还是高职教育的一些“短板”,“重技能轻文化”也屡遭舆论诟病。

如今,高职校长开始重视起“最后一课”,用朴实的话语、用真挚的感情、用专业的视角,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准职场人”解读“工匠精神”“职业精神”的内涵,在引导学生做人和做事上谆谆教诲,这恐怕就是一种转变的开始。这表明一些高职院校在经过了一定时间、一定程度的物质积累之后,开始重视起大学精神的构建,是一种意识觉醒。

事实上,真正有魅力的演讲不在乎形式、外表的包装,而在乎对内涵、深度的突破,真正有思想的演讲不是应景式、任务式、矫揉造作的“急就章”,而应该是校长长期思考和沉淀的结晶。

无论如何,我们都乐见高职校长真正重视起“最后一课”,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高职校长都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地总结办学思路,凝炼高职精神,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让自己真正融汇到大学的有机体之中,对大学精神始终保持着敏感性和觉悟性,进而在高职院校内部形成一种精神引领、文化育人的新风尚。

(责编:温静、杨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