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本网原创

北京成立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2016年05月06日20:24 |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北京5月6日电  (记者 熊旭)今天,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授牌仪式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论坛在中央财经大学举行,11所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正式成立。

授牌仪式上,中央财经大学党委书记傅绍林,教育部社科司司长张东刚,北京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傅华分别致辞。光明日报社总编辑杜飞进、北京市委副书记苟仲文出席并讲话。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等单位领导以及11所协同创新中心所在高校领导、协同单位负责人,60所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负责人以及新闻媒体和高校师生代表200余人参会。

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协同创新中心”)是北京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批示精神,加强北京高校宣传思想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举措。目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1所协同创新中心正式成立,这些中心将致力于发挥北京高校资源优势,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中心,汇聚校内相关学科专家及京津冀地区高校资源,探索协同创新模式,整合协同创新力量。为此,北京市每年将投入近5000万,连续投入5年,用于支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

11所中心协同5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

2015年,北京市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的实施意见》,每年投入2.5亿元加强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作为落实实施意见的具体举措,北京市着力建设一批一流的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市委教工委、市教委结合学校的学科专业特点,开展了协同创新中心申报、评审工作。经专家评审和市委教工委委员会议审议通过,最终确定成立11所协同创新中心,由11所北京高校牵头,共协同京津冀5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比如,中央财经大学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协同创新中心,就协同了北京邮电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林业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天津财经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等6所高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

11所牵头高校,都在全国高校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号召力,哲学社会科学专业基础扎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意识形态工作方面有特殊和战略意义,意识形态任务重,要求高。这11所高校中有三所高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全国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其他高校也在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师资方面有较强的实力,具备一定资源条件,能够为协同创新中心的运行提供支撑与保障。

协同的50家高校和科研机构,除北京地区高校外,其他参与单位包括中国社科院、中央党校、中央编译局、国家图书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中央单位和市委党校、市委讲师团、市社科院等市属单位。为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每家协同中心必须至少协同天津或河北的一所高校,最终包括南开大学、天津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13所高校参与。

项目经费由年度定额变为周期内总额控制

按照中央提出的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的改革思路要求,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和市财政局联合制定《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智力劳动规律,充分调动学校和专家积极性,在项目和资金管理上实现了创新和突破。

一是变年度定额为周期内总额控制,留足纵向调节空间。北京市改变以往每年按既定额度资助经费的做法,变为每个协同创新中心周期内给予2000万元至2500万元的经费总额,由各协同创新中心从实际出发,具体调节、使用和分配,以激发各协同创新中心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开展工作。

二是变事前经费评审为事前论证备案、事中检查指导、事后绩效考核相结合,贴近项目特点。北京市实行“市级总体统筹规划和监督检查、以各协同创新中心主持单位为主体具体负责”的模式,也就是不再采用预算及评审的做法,而是强化事前的论证,突出过程管理,明确绩效考核目标,重心后移,简除烦苛,为项目创新发展提供可能。

三是变“红线”管理为与信用管理相结合,确保资金规范使用。在项目资金使用管理上,以往通常采用“红线”管理的办法,即主要看是否遵循事前预算、是否违反财政管理规定等。在创新这些协同创新中心预算及评审管理的基础上,北京市相应实施信用管理制度,即全程对相关责任主体在项目实施、验收、绩效评价等各个阶段履行承诺、奉行学术界公认行为准则的情况进行记录、评价和管理。同时,项目全过程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工作方式,经费使用情况适时主动公开并接受各方面监督。

该《管理办法》的印发和实施,受到了各协同创新中心主持和参与单位的欢迎,普遍反映新的管理方式既实现了对原有经费管理办法的创新,简除了烦苛,又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宣传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其他科研经费的管理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打造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高地

按照北京市《关于全面加强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的实施意见》,今年北京市还将重点建设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创新基地,培养和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青年骨干、学科带头人和专家名师,形成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和工作平台,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思想保障。

这其中包括,在经费投入、资源配置等方面优先保障,新增10到15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市级重点学科和5到8个市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实施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项目,每年设立100个新生奖学金、100个学术奖学金。建设20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示范点,从机构、学科、教材、教师、教学等方面推进综合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总结推广优秀教学成果。

北京市委副书记苟仲文在讲话中要求各协同创新中心要把上水平、做贡献作为最终目标,把聚资源、促协同作为工作重点,把守制度、增效益作为基本遵循,着力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高地,理论人才基地和理论高端智库。坚持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理论研究三位一体,增强协同互动,做大做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集聚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推出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汇聚京津冀地区和境外哲学社会科学多学科资源,将理论研究成果积极转化为给各级党政机关的决策咨询建议,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做出贡献。苟仲文要求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要坚持首善标准,在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把北京高校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强阵地。

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协同创新中心名单

北京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与国际传播协同创新中心

清华大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 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育宣传协同创新中心

中央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协同创新中心

中央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与民族团结教育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与全面依法治国协同创新中心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建设开放型经济强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影响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工业大学 “四个全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协同创新中心

首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协同创新中心

(责编:王艺锭、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