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让贫困生请吃饭”应多角度反思

2016年02月03日09:17 | 来源:广州日报
小字号

近日,安徽宿州宋庙小学“要求受助贫困生出钱请吃饭事件”,引来舆论热议。把捐资助学的善事办成了“抽贫困生份子钱”的荒唐事,性质恶劣,实在不应该。银行与贫困学生结对捐资,体现着热心公益、践行社会责任,学校和村里理应一切围绕学生利益,配合将好事办好。其实,30名学生每人受捐1200元,捐赠并不复杂、仪式大可从简,尤其不必集合80余人前往村支书之子经营的饭馆就餐。退一万步讲,校、村经费再紧张,也当依规开展接待活动,无论如何也不能从贫困生身上“薅羊毛”。

一顿人均消费不足33元的“工作餐”,看上去稀松平常,背后却折射着作风、照见了心态。就餐完毕没有马上付账、打借条观望,听到有记者采访后又赶紧退钱给家长。遗憾的是,当得知媒体关注后,从学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到捐赠企业,相关负责人的第一反应均不是查明真相、追究责任,而是紧锣密鼓进行“公关”,力图“协调”媒体记者、“摆平”舆论监督。撒谎只需张张嘴,但圆谎的成本却比山高,这是浅显的人生哲理。面对更高层级的组织调查,有的干部还是做不到坦诚以对,甚至不惜弄虚作假,企图统一口径以自保,最终“一顿饭的问题”演化为“一系列的问题”。

“雁过拔毛”的潜规则、村支书和小学校长动的歪脑筋、教育主管部门怕“家丑外扬”的小心思、媒体摒弃公义的利益“倒戈”、基层纪委开展监督的能力不足……这一事件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让人看到少数人在面对利益、面对腐败、面对问题时的模糊认识、错误行动。谁该脸红?谁该反思?谁该警醒?真相虽已大白于天下,有关责任人也悉数遭受惩处,但我们不应轻易“放过”这样一个生动的样本。

“祸患常积于忽微”。没有基层作风的切实改变,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就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没有基层治理水平的稳步提升,全社会的整体进步也会被大打折扣。正因如此,我们应正视问题的方方面面,深入剖析问题的内在根源,亡羊补牢、防微杜渐、完善制度,让每一次问题的暴露都成为社会前行的契机。

(责编:徐爽昕(实习生)、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