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大学
人民网>>教育>>正文

培养复合型农业人才 让年轻人回归乡村

——来自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太仓班”的探索

2015年11月24日17:17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手机看新闻

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坐在拖拉机上熟练地开着,驾驶位是露天的,小姑娘的脸晒得有些红……这不是什么电视画面,而是太仓市永丰村农忙时的一幕。开拖拉机的正是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13级“太仓班”的学生陶易,她正在村里进行两个半月的岗前综合实训。

从拖拉机上下来,陶易仍显得十分兴奋,原来从9月底拿到农机驾驶证,她就等着这一天呢。问及为什么会选择进“太仓班”做一个农民,小姑娘有些不好意思,“一开始是家长帮我报的,但现在我很庆幸这个决定”,说完又急急加了一句,“做农民,也很好!”。

“太仓班”是学校在2013年与太仓市政府联合招生组建的,目的是解决“谁来种地,谁来种好地”的问题。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李振陆告诉记者,通过定向培养,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新型职业农民,破解制约当前涉农高校招生难、就业难和基层农村人才短缺三大困境。

农业人才培养走出“新路子”

苏州是历史悠久的“鱼米之乡”,而这个名头如今却有些难以保持。数据显示,目前在苏州与土地打交道的本地农民只有20万人,且日益老龄化。农村的青年人纷纷进工厂上班了,明天谁来种田、怎样种田?这是个现实的必答题。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徐向明给出了自己的解答,苏州农业最需要的是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要有文化,而且要懂技术,还要会经营。如果不是“爱农”“专农”者,几乎不太可能成为“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为职业的劳动者”。

当前,农业高职教育普遍采用“校企合作”或“政校企合作”等做法,学生往往是被动参与、缺乏热情。作为苏南地区唯一的“农”字高校,苏州农职院顶着压力,接下太仓市政府重托,这些来自太仓的应届高中毕业生,经过自主报名、专业笔试和面试等层层筛选最终进入“太仓班”。

李振陆告诉记者,“‘太仓班’的总体思路,是围绕培养现代职业农民的人才培养定位,政校生三位一体,通过定向选拔、联合培养和双向管理等3项措施,实施培养模式、管理方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评价等6项改革,有效解决现代职业农民培养的问题。”

“设立两个班主任,是‘太仓班’的一大特色。”“太仓班”班主任之一马国胜告诉记者,学校和太仓市政府各派出一名专业管理干部做班主任,共同管理,核心课程则由具有产业背景和学院背景的“双任课教师”分别授课。

除了学种地,太仓市农委还给学院出了个难题“我们要‘懂经营、会管理、下得去、留得住’的全科农技员”,于是,“太仓班”的学生多了农业经营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基础、规划设计课程等等,甚至于每周硬笔书法、每月读书心得都安排到位。学院还为“太仓班”学生量身制定青年职业农民培养评价体系:课程成绩只占50%,生产实践评价占30%,素质教育评价占20%。

“必须背着锄头下地

“农业本身是一个‘接地气’的行业,即使是实现机械化生产的现代农业,人还要进到地里,用现代的手段减强度,并不等于脚不沾地。”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生态环境系主任邱学林跟记者强调到,“学农,必须背着锄头下地,农田还要大家脚踏实地地走”。

培养过程中,农职院往往“不按套路出牌”,学生可能理论课程还没学完,就要下地,“农作物生长必须配合时令节气,如果理论都学完了,可能育秧、插秧的季节都过去了”,邱学林告诉记者,“为了让学生更真实、贴近的感受农业生产每一步,太仓班打破课程顺序,理论与实践穿插进行,或是以实践辅助理论学习。”如此一来,学生在学习时不用靠“脑补”,也能“心里有数”。

“太仓班”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一半时间在学院学习专业理论与技能,一半时间在实践中学习农业生产与管理,三年中,学生的脚步将遍布太仓各基层农村、农企、园区和农场。

兰花翻盆分株、油菜小麦播种、拖拉机驾照考试……“太仓班”的学习与农业生产实践紧密相结合,实训力度大大加强。“实训对我们来说是笔财富,一方面深入农村实践学习,另一方面也锻炼了我们生产栽培、村务管理、市场营销等各方面能力。”正在太仓万丰村实训的学生周春玮告诉记者。

此外,“太仓班”学生的教材也来源于“土地”,老师不全按课本教,而是对新技术、新观点进行及时讲解,实际操作都已现有技术为主。“在地里上课的时候,边上经过的老农民看我们做得不对,还会时不时指点几句。”周春玮说到。

把农业人才留在土地上

让年轻人回归乡村,投身农田,一直以来,从国家到地方,从政策扶持到产业孵化,多方努力,可是在田间地头,挥汗如雨的,依然多数是五六十岁长者的身影,究竟是什么阻挡了年轻人回乡种田的脚步?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学生们在真正下地前对农业的认识就是“苦和累”,苏农意识到,要让学生喜欢上农业,首先要“纠正”学生的现代农业观。陶易正是在“太仓班”的学习中改变了对农民的看法,“体验了农民的生活,了解到那种辛苦,才明白‘农民’二字的价值。在她看来现代职业农民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力,而是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多面手”。

同时,学校为“太仓班”为学生规划好了本地培养、本地就业、本地长期发展的“康庄大道”:由太仓政府承担全部学费,毕业后,将作为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统一调配到太仓市基层农村、合作农场和农业园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技术服务、管理等工作,太仓市农办和农委与学生签订聘用合同。

太仓市农业委员会副主任徐永明表示,对太仓本地生源进行定培的初衷就是利用“地缘”优势留住人才,当地健全的基础设施和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都是吸引这些本土人才留下来的重要因素。“未来,这些熟悉太仓‘农情’的复合型农业人才,将成为推动太仓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中坚力量。”(方蕾 沈琰琳)

(责编:熊旭、林露)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