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发展新阶段需激发传统文化正能量

2015年05月27日09:07 | 来源:中国教育报
小字号
原标题:发展新阶段需激发传统文化正能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的精神积淀,是民族精神的命脉和创造源泉,为我国经济社会新常态提供了不竭的精神源泉和坚实的文化根基。

  ■金华

  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呈现出全系统的新常态。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新的历史阶段发展特征及其科学规律,及时作出了“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理论阐述和战略部署。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核心。新常态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必须进一步凝聚力量、激发活力、振奋人心,形成新风气、开创新局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的精神积淀,是民族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为我国新常态提供了不竭的精神源泉、丰富的文化借鉴,是当前历史条件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关键所在和坚实的文化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不竭的精神源泉

  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必须有坚定的信念,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坚定信心提供了不竭的精神源泉。新常态是我国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所遇到的新情况,必然面临种种困难与挑战,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只有具有坚定的政治定力、对发展目标不懈的追求、对战略举措毫不动摇地坚定执行,才能真正将挑战化为机遇。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新常态”时,就强调要“增强信心”。坚定的信念,不仅来源于对形势的准确分析与把握,更来源于深厚的文化底蕴。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获取精神动力,是坚定信念的重要基础。如“铁杵磨针”、“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般地为理想坚持不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咬定青山不放松”、“千磨万击还坚劲”等矢志不渝、敢于坚持的精神,激励全党、全社会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必须不断寻找新动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寻找新动力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借鉴。在新常态下实现中国社会的“行稳致远”,要从中国经济社会的现实出发,探寻全新动力,营造持久动能,其关键就是要深化改革,使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到新增长点上来。古今中外,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无不是通过改革创新促进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中华文化包含的变革理念和开放思想,为深化改革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借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革而当,其悔乃亡”。深入研究历史上的改革案例,认真汲取经验与教训,积极结合时代发展的新特征,不断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新模式,中华民族才能行稳致远。

  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必须有坚实的着力点,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夯实着力点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新常态必须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总抓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推进“四个全面”,需要有坚强的思想保证。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其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关键因素。全面从严治党,既要加强制度建设,扎紧制度的笼子,也要强化道德建设,从思想意识深处建立道德的篱笆。“道德当身,不以物惑”、“不知礼,无以立”等优秀传统文化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指引。其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途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有良好的社会基础。只有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才能有效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确保法治社会的顺利推进。

  怎样激发传统文化正能量

  激发传统文化正能量,关键是要促进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结合,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使传统文化拥有持久的生命力、强烈的感召力、积极的影响力,这样才能真正聚合起引领新常态的正能量,促进文化繁荣和维护社会稳定。

  加强传统文化研究,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加强传统文化研究,是确保这个“根”和“魂”得以传承和发扬的关键。只有加强研究,才能更好地从传统文化中凝炼、提取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大智慧、大思想,用以为新常态服务。要把传统文化研究纳入经济文化建设整体规划,建立健全传统文化研究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方面的制度建设,推动研究人才的积聚与培养,为更好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认真梳理、深刻挖掘传统文化中能够引导人们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的内容,以更多、更好、更有针对性地传递传播正能量。要重点挖掘那些有利于市场经济建设的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内容,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内容,有利于作风建设的人格价值内容,有利于法治建设的公平正义的内容,有利于民族团结、国家发展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内容,使优秀的传统文化能更好地发挥精神支撑作用。

  实现传统文化的再创造,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播效率与效益。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智慧的基本元素和珍贵结晶,具有超越时代局限、反映中华文明永恒价值的特征,要在充分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更加通俗易懂地诠释和阐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出不同层次、不同层面的文化作品,使传统文化能更好地为大众所接受。要注重传统文化传播的创新性、多样性,充分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优势,更加形象生动地表现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文化传播实效。

  (作者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