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熊孩子”怎么养成的?你抗拒承担起家长权威吗?

2015年05月05日09:07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小字号
原标题:“熊孩子”怎么养成的?你抗拒承担起家长权威吗?

图片来源:网络

  “熊孩子”的话题是写给现在年轻的父母看的。

  如今,“熊孩子”的段子漫天飞。有些孩子疏于管教,源于父母在现实生活层面的缺席,他们由于各种原因总是不能在家;还有一些孩子的无人管教,则是他们的父母总是几乎像神一样无所不能,无微不至地满足孩子的大小愿望,竭尽全力地把“家”的边界无限延伸。不少父母自以为是地,把对孩子的尊重和信任,理解为对其各种行为的放任和庇护。孩子根本感受不到作为一个普通人,在外部世界所必须遵从的那些规则。

  而实际上,为人父母者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更应该做的是,勇敢承担起“规则制定者”、“规劝者”,甚至“惩罚者”的权威角色。这样,才可以保证有朝一日,当孩子走上社会,不会被各种现实的规则碰得头破血流。

  不久前,杭州有一对挺文艺的父母,因为担心自家18个月大的宝贝,可能会在去伦敦的长途飞机上哭闹,提前准备了一张手绘的四格漫画(内容就是请大家多多原谅)。复印了多份之后,连同表达歉意的巧克力一起,送给了机上同行的乘客。

  第二天,我也正好带着9岁的女儿直飞巴黎。就在我们座位的前一排,以及再往前一排,都是母亲带着一个一两岁的小童。接下来,这一路上的11个小时,机舱里的哭闹声此起彼伏,女儿十分无奈地趴在我耳边小声地抱怨:“妈妈,他们好吵啊!”

  “好了,忍忍吧,你小时候也是一样。”

  是的,作为一个同样经历过这种混乱的母亲,对于这种不会说话的小童的哭闹,我的基本态度就是不以为意。至多在看书时被哭声吵到,抬头看上一眼,了解是什么情况,重新把头低下去,尽量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书本中去。不然呢?难不成,我还顶着这一把年纪,冲着人家一个吃奶的娃娃骂回去?

  一般情况下,在公共场合遇上这种一两岁小娃娃的哭闹,我都能对一旁焦躁的父母表示理解,反正换成是我,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但是让我受不了的,更多还是那些已经到了三四岁,五六岁,甚至都上了小学却依然心智未开的大孩子们。

  上次阑尾炎住院的时候,我就在病房遇上了一个。那是一个长相挺可爱的小姑娘,扎着一脑袋的小辫子,四岁多一点,每天下午过来看望她同样刚做过阑尾手术的妈妈。但是,除了看妈妈以外呢,她还很喜欢在整间病房里闲逛,把同一屋子三个病人(包括我)的床边柜翻个底朝天。看见好玩的,就拿起来玩一玩;看见好吃的,就直接放到自己的小嘴巴里。

  说实话,住院病人的临时柜子,里面也没什么重要的东西,但我还是不喜欢它被陌生人随随便便打开。于是第二次的时候,我伸手轻轻地按住了柜门,柔声对她讲:“小妹妹,这是阿姨的抽屉,你想要什么,可以先问一问阿姨,然后阿姨再拿给你。”可惜这小姑娘好像听不懂我的话,只是用一双大眼睛直直地瞪着我,握着柜子把手的那只小手,还是坚持着不肯放开。

  “过来过来,奶奶这柜子里有酸奶。”我旁边的一位病友,年龄比我们大了不少,可能更加喜欢当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好人,就直接打开自己的柜门,招呼小姑娘到她那边去。

  刚才一直没出声的孩子妈妈,看着坐在别人床上大口大口吃酸奶的小姑娘,不好意思地对着我们愤愤地说:“哎呀,这孩子,全都被她爸爸惯坏了!一点规矩都不懂,我说什么都不听!”

  好吧,全是被她爸爸惯坏的。

  至今回想起来,我还是可以感受到,那个母亲在当时那一丝薄如春雾般的尴尬,以及,她对自己的宝贝女儿,那种有些神志不清的疼爱和宠溺。以至于,她都为此有些看不清现实、分不清人我之间的正常边界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