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清华毕业生京外走红 毕业生留京考虑性价比

2015年03月29日08:54 | 来源:工人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清华毕业生京外走红 毕业生留京考虑性价比

  “清华大学毕业生京外就业率连续三年突破50%,2015届毕业生选择京外就业的人数还会增加。而在十年前,80%左右的清华毕业生选择留在北京。”近日,清华大学公布的这项数据引发热议。

  毕业季将至,据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高校毕业生为749万,再创历史新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天之骄子们少了一份曾经“宁要大北京一张床,不要中西部一套房”的豪情壮志,多了一份开阔的视野和规划。记者采访发现,与一度因一线城市压力过大导致的“逃离北上广”热潮不同,此番京外就业更趋理性和务实。而这份就业数据,或许是近年来毕业生整体就业选择调整的缩影。

  “京城”吸引力下降

  刚刚毕业半年的冯超怎么也想不到,拿到自己梦寐以求的北京户口三个月不到,他就决定辞职去国外继续深造了。虽然,北京户口也“越来越不好拿了”。

  今年,北京市落户政策进一步收紧,就连那些国企、事业单位的户口指标也缩减了不少。一家国企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人员透露,“眼看今年又有新人进来,我们单位现在还压着很多去年进来没给解决户口的。”

  一年多之前,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读研究生的冯超,因为意向单位不能满足他的首要条件——“落户”,而选择了延期一年毕业。之后,在新一年度招聘季中,他顺利进入一家央企总部,并在今年初拿到了户口。

  工作中他才发现,“央企讲究论资排辈,我不太适合里面的工作氛围和内容,而且现在国企全面限薪,工作根本不是大家想象中的活少钱多压力小。”

  “北京户口跟买房、买车、小孩上学直接挂钩,而且它没有全面实施积分制,应届毕业几乎是拿户口的唯一机会,而外企、民企的户口指标是很少的。”像冯超一样,为了保证解决户口,很多留京的毕业生会优先考虑国企、中央机关和事业单位。

  “很多人就是一开始盲目地扎堆进去了。这些单位听起来都很牛,但是机构大规矩也多,往往就缺乏年轻人需要的活力和自由。我听到过很多师兄师姐的反馈,就好比关在笼子里的金丝雀,到头来适不适合个人发展只有自己知道。”在清华学习经济专业的应届毕业生王岚,同时拿到了北京市大兴区村官和某省会城市事业单位两个工作机会,权衡利弊之后,她还是放弃了“拿户口”留在北京的机会。

  “性价比”,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很多毕业生留京与否的考虑因素。一些毕业生说:“新一代年轻人更加关注生活质量。去上海、广州或者其它二三线城市,工作、生活环境都更惬意。北京生活成本太高了,尤其是房价,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而且雾霾那么严重,现在的观念是工作好的同时也要生活好。”

  二三线城市魅力上升

  “京城”吸引力下降的另一面,是上海、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以及很多二三线城市“魅力指数”的上升。

  “北京有很多的政府机关,但体制内的单位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吃香了。上海、广州集中了很多的外企,城市更加国际化。而深圳的话,创业氛围浓厚。”吴慧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广州姑娘,在北京读书6年,现在已毕业两年的她对各个城市的就业环境有自己的看法。

  吴慧觉得,北京虽然机会多但人才已经饱和了,而二三线城市的就业机会在不断增加,“提供给你无数的可能性。”吴慧的同班同学,在毕业后选择去了武汉的一个电台,两年来从编辑到成为主播,她已经有了自己的节目,“可以做很多自己喜欢的专题,个人发挥的空间很大。”而像吴慧一样留在北京的同学,虽然也有很多工作机会,“但工作两年就能转型当主播,并且做自己的节目,真是太让人羡慕了!”

  吴慧说,单位里有太多优秀的人和条条框框了,“机会也是要论资排辈的,而且单位大自主性反而小。但是二三线城市,约束少,发展空间大。”

  毕业生流向的分散趋势也迎合了二三线城市崛起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它们为“招揽”人才的各项优惠措施也更加紧锣密鼓。根据一家专业人力资源机构发布的全国薪酬调研报告显示,随着企业内迁,二三线城市的发展进程加快,加上国家对二三线城市人才吸引和招商引资方面的利好政策,使得二三线城市的人才争夺继续升温,薪资相较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呈现更高幅度的增长。

  与此同时,简政放权的各项红利、就业视野的拓宽等等也带来了创业环境的发展。根据清华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2014年本硕博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总计达55个,本科生17人,硕士生36人,博士生2人,创业领域主要集中在互联网、新媒体和文化创意领域。“北大法学硕士毕业生去卖米粉,84天卖出1万4千碗,二三线城市创业的机会很多,关键是要适应市场需求。”冯超准备从国外学成归来,开启自己的创业之路。

  就业选择渐趋理性

  毕业生选择京外就业,意味着人才集中分布的格局将被打破,而这背后,正是就业观念理性化带来的结果。

  事实上,各大高校对毕业生理性化就业观念的形成做出了积极的尝试。据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张其光此前介绍,主张学生从“就业”到“职业发展”,是教育思想和育人理念的深化与发展,职业发展体现在招生咨询、在校培养、就业选择等全过程,既包括自我认知、职业探索、生涯规划,又涵盖国内深造、职场就业和创新创业等多元化方向。

  “学校举办了很多的就业指导活动,教我们除了薪酬、户口外更加关注职业发展,还组织了很多在西部基层工作的师兄师姐回来开讲座,让我们逐渐明白个人的职业发展和呆在大城市并不是正相关的。”王岚认为,学校对就业观念的引导在自己选择工作时起到了很大作用。

  而在北京大学,如何有效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和西部就业是学校一直探索的课题。近年来,北大通过“省校合作、定向选调、全面要求、长远发展”的人才输送模式,与广西、贵州、西藏、新疆等19个省市自治区共同实施了定向选调生或专项人才合作。2014年,毕业生中409人签约基层和西部地区,比上一年增长了10%以上。

  “随着经济发展,一线城市和中小城市在物质条件上的差距肯定是越来越小了,但是强调人情关系、契约精神缺失、相对保守的观念等,也是绕不开的弊端。总得来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吴慧认为,就业必须“务实,接地气”。

  对此,有职业规划师认为:“无论是坚守一线城市,还是回到二三线城市,对于毕业生来说,接收良好教育的目的,就是应该正确认识人生,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进而好好规划职业生涯,实现个人的长远发展。”记者 彭文卓

(来源:工人日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