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中国大学生:用说走就走的方式在“间隔年”读懂世界

2014年10月28日14:13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中国大学生:用说走就走的方式在“间隔年”读懂世界

  新华网长春10月28日电(记者陈晨 姚友明)“大三寒假期间,我通过AIESEC海外实习项目前往坦桑尼亚,在那个陌生的非洲国家度过了三个月难忘的时光。”现就读于清华大学法学院法律专业的张澜向记者讲述了与众不同的海外经历。

  “这是一段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经历了不一样的生活体验。”张澜说。

  在全球化大潮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企业、个人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在这波浩荡的人群中,像张澜一样怀揣好奇心的在读大学生们也开始利用假期或休学的机会完成海外旅行,他们在国外实习、做义工或参加全球教育活动,在正式步入社会前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拓展视野,丰富阅历。

  这种不平凡的经历近年来开始风行于国内大学生群体,被称之为“间隔年”旅行。这一概念源自于舶来词汇“GAP YEAR”,来自西方国家的青年通常会在学业深造期间或毕业后工作前空出一年时间以“间隔年”旅行的方式来探索世界,以此在正式步入社会前体验与自己所在社会环境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据了解,这种现象在欧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十分普遍。

  从学生身份突然成为“职场人”,大学毕业生身份面临着社会化的痛苦转型,“间隔年”其实能起到缓冲作用。而在中国,“间隔年”旅行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大多学生仍倾向于利用假期参加出国项目,但也有人开始打破十几年来始终“埋首书堆”的受教育习惯,他们开始憧憬休学出国旅行,希望在一个恰当的时候能停下来走一走,思考未来的就业去向和生活方式。

  日前在首届长春青年商业论坛上,追梦网创始人杜梦杰向吉林大学的学生们介绍了自己在大学时完成“间隔年”旅行的经历,“起初我的家人并不支持我,我通过他人经验联想到筹款圆梦的方式在网上征集筹款,没想到当时引起了很多人共鸣,愿意来支持我。最后我筹到了6万元梦想基金便上路了。”

  杜梦杰的“间隔年”旅行持续了8个月,先后到达过尼泊尔、印度、阿富汗、巴林等国家。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颇有感触,他开始萌生创业梦想,利用网络众筹的方式帮助追梦人筹集“圆梦”资金。

  “我希望自己能尽微薄之力,让年轻人行动起来,缺钱筹钱,或者通过别人的故事寻找力量和灵感。然后开始行动、开始经历,探索这个世界。”杜梦杰说。

  中国俗语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如今在放松心情中扩大视野的“间隔年”旅行,越来越成为大学生青睐的一种学习方式。但教育专家也提醒,由于大学生刚刚步入成年人阶段,自我保护能力相对薄弱,社会经验尚不够成熟,应选择社会环境安全性高的国家,同正规出国项目主办机构签订安全协议,并且在国外期间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以安全为前提完成社会实践。

(来源:新华网)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