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天津大学党委书记:让校训成为高校师生的精神坚守

本报记者 赵婀娜

2014年10月16日07:1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让校训成为高校师生的精神坚守(面对面·核心价值观·校训)——访天津大学党委书记刘建平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拥有了核心价值观,就拥有了走向繁荣振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在当前价值多元的背景下,青年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帮助学生澄清在价值观认知方面的迷茫、困惑和疑问是高校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

  校训是一所大学的灵魂,集中体现了一所大学的价值追求和品格特征,是一所大学所特有的“核心价值观”表征。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创建于国家危亡之际,以“兴学救国”“兴学强国”为使命,秉承“实事求是”的校训,体现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为此,记者专访了天津大学党委书记刘建平,听他谈“让大学校训成为高校师生的精神坚守”。

  记者:您觉得天大的校训与核心价值观中的哪些元素是契合的?

  刘建平:一所大学的校训,不仅体现了一所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的精神积淀和文化选择,也将成为未来全校师生的共同的行为准则和精神坚守。

  天津大学提出“实事求是”的校训已历近百年的时间。1914年,时任北洋大学校长、著名爱国教育家赵天麟总结学校20年的办学经验,确立了该校训。“实事求是”强调从“实事”出发,即从客观实际出发,把科学真理和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社会理想、价值观念作为目标与规律之“是”,突出“求索”过程中探索、创新、奋斗、牺牲等孜孜不倦的行为追求。

  今天,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实事求是的校训也可以从三个方面予以解读:从国家层面而言,“实事”就是充分认识到中国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改革创新精神去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建设目标之“是”;从社会层面,“实事”就是紧紧抓住社会发展中不断出现的各种问题,砥砺前行,化解矛盾,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美好社会之“是”;从个体层面,“实事”就是牢牢恪守基本道德准则,荡浊激清,弘扬正气,追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道德行为之“是”。

  记者:天津大学是如何通过校训传递的精神感染一代代的青年学子的?

  刘建平:近120年来,一代代北洋人和天大人在“实事求是”校训精神的熏陶下,涌现出革命先驱张太雷、经济学家马寅初、桥梁工程专家茅以升、奠基新中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教育家李曙森。也正是在“实事求是”校训的指引下,天津大学始终秉承“兴学强国”的使命,形成了包括“实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的校风,“爱国奉献”的传统等丰富内涵的天大精神。

  经过百余年的实践,“实事求是”已成为天津大学最鲜明的标识。对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使命,对社会和谐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渴望,对科学真理、探索未知的追求,不仅体现在教学科研的每一个环节,还浸润于校园环境的每一个角落,在20余万天大校友和天大学子的心中固化。

  记者:未来,您希望通过怎样的方式让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青年人的内心?

  刘建平:首先是科学解读内涵,让学生理解信服。学校应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探索实行研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直面学生的价值困惑,引导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小组讨论等途径做好价值澄清,通过甄别确立核心价值观。其次是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情感认同。天津大学坚持在新生中开展“校史演绎大赛”;设立以学校历史人物命名的“宣怀班”“含英班”“天麟班”等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在校内推广“天大故事”的征集活动,支持院系史挖掘整理工作。最后是增强实践体验,让学生知行统一。学校积极为学生搭建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等实践平台,通过引导学生走入社会,深入基层,解决实际困惑,在亲身的实践体验中感受社会责任,从而促进知、信、行的统一。

    《 人民日报 》( 2014年10月16日 17 版)

(责编:林露、熊旭)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