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官方透露将建立中国特色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机制

2014年08月22日13:48    来源:解放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官方透露将建立中国特色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机制

  “所有出版社都怕两件事——国际化、数字化。”由市新闻出版局、复旦大学等近日主办的学术出版上海论坛上,全国各大学术期刊主编、业界专家直面期刊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核心期刊缺少大品牌

  根据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去年的年检数据,国内现有学术期刊约5000种,但有明确功能定位、有学术内涵的期刊却没有形成气候。与此对应,中国SCI论文两年前已稳居世界第二,每年产出量达百万篇,被引用率却低于世界平均值。不少论文陈述多,原创少;追踪多,引领少;趋同多,特色少。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管理司司长艾立民直言,时下学术期刊出版资源低水平重复,小、散、弱现象突出,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期刊。部分期刊沦为单位自留地,甚至以刊发质量低劣的论文和收取版面费来维持生存。

  优胜劣汰,离不开评价体系。目前,国内认可度较高的核心期刊评价体系有三家——北大、南大、社科院,但三家评价体系重合率并不高,仅为30%—40%。同本期刊,在一家上榜,很可能在另一家落选,“核心”标准令人困惑。艾立民认为,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期刊的国际交流。他透露,管理部门将推动建立权威公益、能够和国际接轨又保持中国特色的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机制。

  人文期刊英文摘要难写好

  人文社科期刊的“走出去”,与翻译质量休戚相关。与会专家忧心忡忡,连英文摘要都写不好,国际交流谈何走出去。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葛晓音在编辑期刊时感触颇深,“我们的稿源除了内地,还有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以及新加坡等,凡是内地的稿子,英文写得都不过关。”《世界历史》主编、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所长张顺洪也面对同样问题,“英文摘要五花八门,有些根本见不得人,外国人看不懂。”

  葛晓音提出,以传统古典文史哲内容为题材的论文,与其附上让欧美同行云里雾里的英文摘要,不如干脆放弃,“中国台湾和日本的类似期刊也不弄英文,他们都不着急‘国际化’。但如果你真的有好发现,大家一定能够看得懂。”

  数字化不止于期刊上网

  “数字化不仅是学术期刊上网。”在《南大学报》执行主编朱剑看来,信息聚合才是数字化期刊的真正竞争力,“数字化期刊的信息聚合功能,是纸本没有的,对研究者却非常重要。现在的问题是数字化过程中,垃圾信息太多,阅读者大海捞针。”

  《中国社科院科学文摘》 副总编柯锦华认为,“学生写论文查期刊,把所有关键词涉及的论文全部下载; 但真正做学问的学者必然是有选择的,不是所有期刊都看。但是上网就没办法,泥沙俱下,让人无法专注考虑一个问题。”

  个人定制,成为专家对电子化期刊的新期待。将来的数字化期刊将主动追踪读者阅读习惯,朱剑勾画了蓝图,“期刊知道你关心什么问题,知道你在关心哪些同行,不需要读者主动提出要求,就能单独为你做一本期刊。”(诸葛漪)

(来源:解放日报)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