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当选美国院士引发反思 院士选同流还是选异类?--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施一公当选美国院士引发反思 院士选同流还是选异类?

2013年05月07日16:39    来源:北京晚报    手机看新闻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等三位中国科学家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新增院士一事引发舆论热议,中科院有关负责人表示,对此事感到高兴。针对社会关注的有科学家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但以前曾落选中科院院士的问题,该负责人说,中国科学院和美国科学院是两个独立的学术组织,其院士增选分别按照各自的程序和标准进行,两者是相互独立的,没有必然的关联。

  该负责人表示,感谢社会各界对中科院学部和院士增选工作的关注与支持,欢迎社会各界对中科院院士增选工作进行监督,同时呼吁大家理性对待院士这一荣誉性学术称号。他介绍,中科院院士增选工作整个过程都严格按照院士章程和增选细则进行。每个学部的院士是由各自学部的全体与会院士经过通信评审和会议评审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然后再经确认、审批和备案等后续环节,任何个人和工作机构都不应该也不会影响增选过程和结果。

  今年又到了中国院士增选年,早在今年1月,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都宣布启动增选工作,都强调要注重考察候选人的学术水平、学术贡献和学风道德,而哪些人进入候选名单,最终当选者有谁,都备受社会关注。

  事实上,原本极其严肃认真的院士增选工作近年来突然与“新闻”结缘,施一公、饶毅等学术明星的落选曾引发众多猜想,其中留美多年的饶毅更愤而表示,再不参评中科院院士;“准院士”段振豪既牵涉经济案件还不光彩地被曝光道德问题;“烟草院士”的新闻也曾多次占据媒体版面,一时间院士增选工作似乎走下“神台”。此番施一公当选美国院士,再次引发人们对中国院士增选机制的质疑和反思。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科技界人士表示,客观地说,我国评选的院士有两次普遍水平比较高,放到世界范围内,即使不是顶尖水平,也是一流水平。第一次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学部委员,第二次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一次。1991年、1993年评的院士用院内人的话说属于“泥沙俱下”。2000之后的就更不好说了,虽然里面还是有高水平的,但已不占多数了,中国院士要的是同流,而非异类。(记者 蔡文清)

(来源:北京晚报)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