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硕士真为求职整容?媒体别忽略求职者的感受--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男硕士真为求职整容?媒体别忽略求职者的感受

伤齿龙

2012年11月21日17:00    来源:华龙网    手机看新闻

原新闻配图

单眼皮“变”成双眼皮、鼻子也“长”高了……为找到一份好工作,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三年级男生曾凡(化名)花费上万元整容,他认为“变脸”后可扫除一切求职障碍。
 
第一时间,伤齿龙见新闻标题便想开骂,这是闹哪样?读到硕士了还那么弱智?知识改变不了命运靠面相改变?你是想应征KTV“少爷”否?……
可是,冷静一想,这事情存疑,该新闻的几个“W”(即What-何事?Who-何人?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何故?)有问题,人是化名的,记者是见习资格,案例描述如小说一般,看不出是采访到本人,其新闻基本要素要么模糊,要么缺失。
 
搜了一下,该见习记者另一则新闻称,“调查发现四成农村大学生自认屌丝,不配谈恋爱”,其数据来源为"11.11光棍节"前夕,记者走访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随机调查了341位大学生的恋爱状况”伤齿龙想问,一位见习记者调查“341位大学生”,而且还是“走访”?还是“多所高校”?这个调查需费时多少?有没有记者愿意去这样做?(中国青年报屡发调查新闻,其是与专业的调查公司联手在做),所调查的大学,以及那些大学生们是怎样配合这个调查的?可信度若何?权威性若何?
 
伤齿龙生活在媒体圈内,都市报的生态略知一二,也知道某些新闻人,在非关政经非关民生非关军事非关史实等的社会口水谈资新闻方面,爱玩一些讨巧的花活,以新闻要素模糊化来制造话题,而其把关者,也因其风险性小,且可以图个闹腾得欢,兼收“注意力经济”,故而也对其真实性核实不予重视,上版门槛放得很宽,时间来个“日前”,人物则托名赵钱孙李或路人甲、市民乙、顾客丙、学生丁,根本无从核实,招之便来笔下,地点是某校某公司某商圈,有时候还故意对接那网上热点,生生将新闻引上了水煮、戏说的歧路。
 
退一万步讲,若本新闻为真,这个案例也只是个案,并且涉人隐私,武汉大学并不大,硕士研究生也屈指可数,若其中确实有一位最近整容了,也确实是为了找个好工作而整容了,这摆明了是将这个人拿来调侃拿来讥讽拿来做反面教材的报道,若真让那校园小圈子里的人知道并对号入座,那么对于该硕士本人,是不是一种隐私侵权名誉损害?哪怕从一种“做人要厚道”的角度,这种报道调性,也是值得商榷的。不能为了讨好公众吐槽趣味,就忽略了一个求职路上的年轻人的感受吧。
(责任编辑:林露、熊旭)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