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凝聚教育精气神 中国学生为啥不活跃--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课堂凝聚教育精气神 中国学生为啥不活跃

方言 

2012年11月21日08:16    来源:光明日报    手机看新闻

  多少年了,大家说起中国学生的一大特点,往往在“聪明、勤奋”之外,加上一句——“不说话,不活跃”。

  对这种说法,我们大多数人明白是什么意思——中国学生不大习惯在课堂之上踊跃发言提问,并不能勇敢地跟教师交流。

  这不仅仅是在中小学课堂如此。在大学课堂,也常常见到这样的景致:教授们侃侃而谈,循循善诱,而讲台下的大学生们,往往或低头垂目,或对视而无言。课堂,经常成为教师的独角戏场。

  这被总结为中国学生的特点,被总结为中国人的特点,甚至被总结为亚洲人的性格。

  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又不全然是这样。

  在与留学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们交流中,可以听到和看到这样的事例:中国学生,在海外高校的课堂中,刚开始也许都经历从沉默到打破沉默,从发声再到积极发声的过程。

  所以,中国大学生的沉默,有文化性格和个人性格的原因,不过,却是可以打破的“定例”。打破这种定例的,就在于大学对于课堂的理念设计、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掌握调控、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态度。

  其实,课堂是凝聚着教育全部精气神的地方。

  在这个不大的场所,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知识、情感、判断、语言时刻流动、交汇、激荡的地方。教育教学在这个地方生成和推演,并波及到此后的教学场所,形成基本的教与学的有效模式。

  课堂就是教育起始的地方。教育的起始能否有效,能否高效,能否落实教育设计的目的、效果,能否检视并修正教育的方法,课堂是最直接的地点。

  从课程设计、教学设计、知识表达、情感表达的各个层面来激发学生,也许是海外课堂成功的一个侧面,而我们是可以从这些层面来完善我们自己的大学课堂的。

  所以,如果不满意我们的课堂,如果又了解到海外课堂的生动,我们应该从中去寻找一些可以弥补缺失的环节——直接来说,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学手段的丰富,更是包括大学在内的教育者自身完善的重点。

(责任编辑:袁勃、熊旭)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