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8月13日10:20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手机看新闻
就业率不代表就业质量
就业率的高低并不能代表就业的质量。
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的一位硕士告诉记者:对于本科和硕士而言,自己并不清楚学校的就业率,因为临近毕业,同学们都是各忙各的,最多知道宿舍和所在班级的大致情况。但是,他的直接感受是,硕士同学就业的水平要高于本科同学,这从所签约的公司的名气以及薪酬待遇方面就可以看出来。
教育部也在关注就业质量。在教育部下发的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除了要求各地和高校确保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基本稳定、就业人数持续增加,也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曾发布《2011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着重分析了“就业质量”这一话题。根据该报告,如果用百分制为标准,包括大学毕业生在内的全国就业质量平均得分达不到及格线。
该报告主编、北师大经济和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赖德胜认为,中国总体就业质量不高。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相当一部分人的就业仅仅是为了生存而就业。
当今,接受研究生教育不仅是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自身素质的途径,其实也是一种投资。毕业生更希望通过毕业后的工作提高自身收入水平,以收回攻读研究生期间的学费、生活费以及投入的时间成本。
研究生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较之本科毕业生更高,在这种高期望值之下,很多工作未必是研究生愿意从事的。因此,有时候面对同样一份薪水的工作,本科毕业生可以接受,而研究生则宁愿放弃。对于招聘单位而言,有时候也乐得用较低的薪水聘用更年轻的本科毕业生。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存在供求双方的博弈。
就业的质量又该如何衡量?
《2011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设定的就业质量指数共涉及就业环境、就业能力、就业状况、劳动者报酬、社会保护和劳动关系6个方面的内容。
《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提供了另外一种方法――大学毕业生是“学以致用”还是“学非所用”?
该报告显示,2011届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有14.0%处于低就业状态,即从事的工作与专业不相关。该报告还显示,在就业的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47%对自己的就业现状表示满意,其中本科为50%。
显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仅仅用就业率来衡量远远不够。
![]() |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2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