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构建强起来的中国哲学

孙来斌
2018年02月12日04:44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强起来的新时代呼唤强起来的中国哲学。构建强起来的中国哲学,任务艰巨、使命光荣,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努力携手前行、共赴时代之约。

扣准强起来的新时代脉搏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既是时代的产儿,又是时代的指针。回顾历史,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进步,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领域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履行好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离不开新时代中国哲学的科学构建和理论支撑。

紧紧扣住新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哲学具有反思与引领的双重功能,既要做黄昏中起飞的猫头鹰,又要做黎明时鸣唱的雄鸡。新时代中国哲学既要深入历史深处、高度凝练历史经验,又要准确把握时代脉动、回应时代问题。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扣住时代脉搏,就要把握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面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问题,如何作出科学回答,迫切需要新时代中国哲学更好发挥作用;面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如何深切把握、合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迫切需要新时代中国哲学更好发挥作用;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迫切需要新时代中国哲学更好发挥作用;面对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日益紧张的人与自然关系、日益艰巨的生态系统保护任务,如何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迫切需要新时代中国哲学更好发挥作用。构建强起来的中国哲学,离不开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和积极回应。

紧紧跟上新时代的前进步伐。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哲学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但与形势发展和人民期待相比,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学科发展战略仍不十分明确,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人才队伍总体素质亟待提高等。总的来看,我国哲学领域还处于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广大哲学工作者加倍努力。我们身处强起来的新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新时代中国哲学如果不能紧跟时代步伐,不能对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变革作出科学解释,不能为中国发展提供学术支撑,那么,其知识价值和学科地位就无法得到承认,中国发展道路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也会缺失哲学理论的阐释,结果很可能是中国哲学在实践中失语、国际话语权削弱。新时代中国哲学工作者必须增强紧迫感,自觉承担起历史使命,努力通过知识生产和思想创新,为中国强起来提供有力哲学支持。

积极回应新时代的精神诉求

作为研究人与世界关系的学问,哲学必须关注人本身。放眼古今中外,一切先进哲学莫不具有关心人民的情结和追求。中国古代哲学历来有重民、安民、惠民的传统,如《尚书》写道:“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在德国哲学家费希特看来,“每个人都必须真正运用自己的文化来造福社会”。作为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谋解放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人民性。构建强起来的中国哲学,必须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理论品格。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是各门学科应该首先搞清楚的问题。同样,哲学工作者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满足个人兴趣还是回应社会需要,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这些问题也应该首先搞清楚。事实上,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研究者生活在现实社会,研究什么、主张什么,都会打上社会烙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否切实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是区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自觉回应人民的精神诉求。真正的哲学研究从来不是坐而论道的冥思苦想、自说自话,思想的火花、思维的灵感往往来源于火热的生活、生动的实践。哲学研究者只有将个人情感体验融入人民生活,才能产出精品力作,否则只能发无力的叹息、作虚玄的空想。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当前,我国社会取得长足的发展进步,但也遭遇传统、现代、后现代等“时空压缩”、多期叠加的矛盾,思想文化领域面临着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富裕与贫困等的碰撞与冲突。社会有凝聚价值共识的诉求,人民有过上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新时代中国哲学应当找准站位、积极回应。就表述方式而言,哲学天然具有反思性、抽象性。即便如此,理性认识也需要感性表达。新时代中国哲学既要有形上之思又要有形下之基,既要有阳春白雪又要有下里巴人。艾思奇的《大众哲学》采用生动通俗的语言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激励无数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投身建设实践,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借鉴。新时代中国哲学必须推出新时代的大众哲学,自觉回应人民精神诉求。

正确处理本来、外来、未来的关系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构建强起来的中国哲学,使之在指导思想和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必须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放眼未来的眼光。

不忘本来,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对待传统文化要避免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两种偏执,坚持辩证的方法、理性的态度。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节点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因素值得大力倡导。诸如天人合一、内圣外王的精神境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态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价值追求,天下为公、大同之世的社会理想等,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生活经验、生存智慧,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包含着中华民族最强大的精神基因。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新时代中国哲学只有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并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做到树大根深、枝繁叶茂。

吸收外来,借鉴外来文明的有益成果。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构建强起来的中国哲学,应当善于吸收外部思想资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在研究队伍、论文数量、政府投入等方面有自己的优势,但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方面还存在短板。西方国家较早进入现代社会,较早遭遇现代化问题、反思现代化焦虑,并催生了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哲学流派,既深刻影响着西方社会,也产生了较大国际影响。我们在对自身现代化道路进行哲学反思时可以借鉴其中的有益成果,为我所用。当然,构建强起来的中国哲学,“言必称尧舜”不可取,“言必称希腊”亦不可取。要力戒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

面向未来,树立关怀人类命运的长远眼光。超越个体、关怀人类,超越当下、关怀未来,是先进哲学应有的品格。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才能更好地走稳新时代的路。要回看、比较、远眺,自然少不了反思、鉴照、前瞻。在此过程中,新时代中国哲学决不能缺席。当前,我们既遭遇生态危机、核武危机、科技异化等全球性问题,也面临中国强起来过程中如何与其他国家和谐相处、良性互动、共赢发展的独特性难题,新时代中国哲学理应对此作出深刻思考和有力回答。就前者而言,2018年1月25日,美国《原子科学家公报》提出将象征核战威胁的“末日时钟”拨快30秒,调至冷战以来最接近世界末日的时刻——距离午夜只剩下2分钟。对此,我们是置之一笑,还是深刻思考?当然,哲学不是预测学、不出“推背图”,但对关乎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应当给予充分关注。对后者来说,纵观15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崛起大国大多通过暴力方式改变既有国际秩序。那么,强起来的中国如何避免落入“修昔底德陷阱”,如何讲好和平发展的中国故事?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并深刻阐发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准确把握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战略走向,深刻反映人类前途命运和时代发展趋势,既让世界发展成为中国的机遇、又让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的机遇,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广泛讨论,为开辟人类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鼓舞了斗志。新时代中国哲学理应将之作为重点研究内容,从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人联合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观、和文化等思想维度进行深入研究和阐发。

(作者为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 人民日报 》( 2018年02月12日 16 版)

(责编:冯人綦、仝宗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