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本网原创

油城与石大千里“联姻”: “一掷千金”复何求?

王艺锭
2016年12月30日08:37 |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小字号

冰雪覆盖下的克拉玛依大学城

从市政府南广场的“克拉玛依之歌”雕像出发,沿着迎宾路一直往南走,大约20分钟的车程,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个偌大的人工湖。虽然正值严冬时节,湖面已被冰雪覆盖,但不难想象,万物复苏时节,这样一个湖将给这座戈壁油城增添怎样的风景。

包括湖区在内的7200亩土地,便是克拉玛依市刚建成不久的大学城。去年,这座大学城迎来了一位来自北京的“主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虽然目前在大学城内办公的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克拉玛依技师学院三所院校,然而,为了迎娶中石大(北京)这位“富家千金”,克拉玛依市政府慷慨地将大学城的产权作为“聘礼”,努力促成了这桩“千里联姻”。

今年9月,中石大(北京)已经在克拉玛依迎来了首批461名新生。然而,“喜结良缘”之后,如何“白头偕老”仍是需要双方共同探索的难题。

结缘:克拉玛依市主动“求婚”

作为一座资源型城市,克拉玛依同样被资源枯竭后城市转型问题所困扰。2010年,克拉玛依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要转型,2011年正式规划建设本科院校,启动大学城建设。

然而,克拉玛依市最初的规划是新建一所本科院校:克拉玛依理工学院。与克拉玛依油田有着密切人才与科研联系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派团队帮助筹建。2014年,一切硬件已就绪,然而,向教育部申报时,却因被认为高等教育基础薄弱,未通过投票表决。于是,市委市政府当机立断,向参与筹建的中石大(北京)抛出“橄榄枝”。

中国石油大学副校长、克拉玛依校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士诚是这段历史的全程参与者和亲历者。他告诉记者,学校之所以决定“接盘”,也有着自己的考虑。新疆是中亚的中心,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区,而克拉玛依又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节点。“学校在北京的发展空间是有限的,拓展新校区对于学校来说是一个发展机遇”。

校方深谙,克拉玛依有着最全的石油全产业链,在这里培养人才更能贴近生产实践,满足企业需求,服务国家战略。“不要把学校在新疆办学仅仅看作是服务新疆,服务于克拉玛依地方经济发展,更要看到国家战略的布局”,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在考察克拉玛依校区时说的这句话令张士诚深以为然。

2015年10月,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这桩千里“联姻”就此一锤定音。中石大(北京)也成为唯一一所在新疆办学的教育部直属211高校。

目标:中亚地区的科教中心

创业容易守业难。如何让这一片校区蓬勃发展是中石大(北京)与克市都要思考的一个难题。

张士诚对记者表示,对于克拉玛依这样的资源型城市而言,办大学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是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提供城市转型人才支持。“目前的石油储备开发50年肯定没问题,但是长期来讲还是要走下坡路。”

正因为如此,克拉玛依校区在专业设置上也做了长远的考虑。“今年设置了6个专业,主要以石油类专业为主,但这只是一部分,明年会增加到10个专业。新疆边境贸易频繁,信息产业正在快速发展,未来我们会增设金融学院,信息学院,还会新增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专业。”

由于区位条件不同,克拉玛依校区一开始的办学定位就是和校本部差异化发展。张士诚告诉记者,克校区要培养的,更多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克拉玛依校区也是按一本招生,但学生在这边会拥有更好的实训条件,毕业时除了常规的学位证、毕业证之外,还将有一本专业技能合格证书。”

此外,学校还计划与国外大学合作办学,并面向宗教、文化都比较相似的中亚地区招收大量留学生,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准。“我们希望经过5到8年发展,在校生达到8000人,其中本科生6000人,研究生和留学生各1000人。”

本着立足新疆,面向西部,服务全国,辐射中亚的定位,未来,中石大(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将成为克拉玛依市打造中亚科教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的坚实人才后盾。

落日余晖中的克拉玛依油田(人民网闫学恒 摄)

困难:高端人才不愿意来

校区今年计划的招生数是510个,但实际只招到497人,而来报到的只有461人。在校区进行的两次教师招聘中,第一次招60人,只招到20几个,第二次计划招70个,却只来了5个。

生源和师资,是克拉玛依校区现阶段面临的主要困难。

“有些学生为什么不愿意来?因为不了解,以为新疆就是很偏远很荒凉很贫穷。”张士诚说,学校一开始的定位就是要面向全国招生,今年报到461个新生中只有四十多个是新疆的。“我们并不是要在新疆招多少学生,而是要把内地的学生吸引到新疆来,让他们了解新疆,留在新疆。”但目前来看,报到率仍然偏低。“今年招生比较仓促,4月份才搬过来,招生宣传不够,我相信未来会更好”,对此,张士诚有信心。

尽管中石大(北京)入疆承担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使命,但对于师资,教育部并没有给予特殊支持。张士诚告诉记者,学校计划经过5到8年发展,在校生达到8000人。这大概需要936个教师,但教育部没给一个编制,“经过协商,自治区、克拉玛依市和我们校本部各出三分之一的编制名额”。 目前,中石大(北京)本部已有三十多名教师来到克拉玛依校区工作,按照自愿报名的原则,这些老师将在克市工作2到4年。

张士诚告诉记者,新疆高校工资水平不到北京高校三分之二,艰苦的环境加上薪资的微薄,要引进高层次人才非常困难。“我们校区引进老师的基本工资和国家规定一样,另外还提供和北京一样的补贴,但引进情况还是不理想”,他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外界对新疆、对克拉玛依不了解。“其实克拉玛依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艰苦、落后,我们校本部来到这里的老师现在都不想回去”,张士诚表示,希望媒体能加强宣传,让外界了解新疆,走近新疆。

未来,校方打算采取延聘退休老师的方式来引进一部分高端师资。“我们打算一年给20万,国家名师一年40万”,张士诚透露,国外退休后想回国任教的华人外教,还有企业里退休的高级工程师都是他们的引进目标。

然而,光靠引进成熟的高端人才,对于学校的师资需求仍是杯水车薪。张士诚认为,校区必须要自己培养一批优秀的年轻教师,“有理想、有抱负,想干一番事业的有志青年应该到我们这里来,我们能给年轻老师提供的科研机会反而会比大城市的高校多”。

目前,整个大学城建设已经投入40个亿,未来还要进一步投入。除了将大学城产权全部归中石大(北京)之外,“十三五”期间,克拉玛依市里还将每年给学校1亿元科研经费。同时,校区管理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

对于如此“大手笔”,也不乏一些质疑声:花如此大的代价引进一个大学是否值得?

对此,克拉玛依市委书记陈新发对记者表示,如果简单地算账,可能短期内看不到明显的商业回报,但其潜在的回报是不可估量的。“因为它带来的是人才,是理念,是创新的高地。所以,它会给克拉玛依带来未来的变化。有一种说法叫思路决定出路,思路来自哪呢?来自人才。当一个城市能聚集人才的时候,就不愁发展了。”

(责编:王艺锭、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