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透過十大熱詞看科普

2025年11月27日08:50 | 來源:光明日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原標題:【新聞隨筆】透過十大熱詞看科普

近日,在廣西南寧舉行的全國科普創作大會上,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發布了2025年度十大科普熱詞——全國科普月、科學家精神、大模型、低空經濟、人形機器人、智能體、創新文化、工業遺產、場景創新、科幻產業。這十大熱詞從科技、文化、社會等維度,勾勒出2025年我國科普事業發展的整體態勢。

新修訂的科普法明確指出,科普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基礎性工作。國家把科普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強科普工作總體布局、統籌部署,推動科普與科技創新緊密協同,充分發揮科普在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當今時代,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科技創新的廣度、深度、速度、精度不斷拓展提升。公眾對科普的需求不再局限於傳統領域,而是延伸到更廣闊的未知世界。

一方面,科技創新為科普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新素材和新動力。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拓展人類認知邊界,為科普注入了新鮮血液。同時,科技創新為科普手段的創新提供了技術支持,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技術的應用,使科普傳播更加便捷、高效、精准。

另一方面,科普激發公眾的科學興趣,公眾反饋又為創新指明方向,形成良性循環。科普還發揮著“公共政策溝通橋梁”的作用,有助於提高公眾對科技創新的接受度和支持度。及時、准確、全面的科普,能夠消除公眾不必要的恐慌和疑慮,引導社會形成理解和支持科技創新的正確導向,為科學研究和技術應用創造良好氛圍。

此外,科普能夠促進科技知識的廣泛傳播和共享,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有助於加強不同領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打破學科壁壘,促進跨學科、跨領域的創新融合,推動科技創新向更高水平、更廣領域發展。

十大熱詞之所以“熱”,正在於它們回應了公眾的期待,踏准了時代的節拍。在一個技術加速迭代、不確定性加劇的世界裡,科普提供了一種“認知安全感”——它讓我們理解變化,參與變化,甚至引領變化。真正的科普,不是把答案塞給公眾,而是點燃提問的勇氣﹔不是描繪確定的未來,而是拓展想象的邊界。

當然,熱詞的流行也可能帶來“概念泡沫”——人們熟悉名詞,卻不解其意﹔追捧趨勢,卻忽視根基。此時,科普的責任便在於“祛魅”與“賦智”,既要揭開技術的神秘面紗,將復雜的科學原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給公眾,也要培養批判性思維,讓公眾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理性看待科技發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透過十大科普熱詞,我們看到,科普正實現從“邊緣輔助角色”到“核心驅動力量”的關鍵轉變,它不再是科技創新之余的點綴,而是創新生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作者:戰釗,系光明網記者)

(責編:郝孟佳、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