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張榮:人工智能時代大學要“固本鑄魂”

孫競、實習生魯果
2025年11月26日15:11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人工智能浪潮奔涌,正深刻重塑全球高等教育格局。日前,“2025世界大學校長論壇”“2025高等教育國際論壇年會”在浙江杭州舉行,中外專家學者共探“人工智能與高等教育的未來”“教育強國與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面對“智能時代,大學何為”“教育強國,高教何為”的時代之問,人民網教育頻道聯合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浙江大學共同推出系列訪談,聚焦智能時代的教育變革、人才培養與大學使命等話題,邀請大學書記校長暢談思考,凝聚共識。

“作為人類知識的殿堂、思想的高地、文明的燈塔,大學正處於這場人工智能風暴的中心。是隨波逐流還是勇立潮頭,考驗著我們的智慧、定力和勇氣。”在2025世界大學校長論壇期間,廈門大學黨委書記、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榮在接受訪談時表示。

張榮指出,要以坦誠和敏銳的目光來審視人工智能給大學帶來的全方位、深層次的影響。這些影響包括學習方式的變革、創新生態的變革、大學組織形態的變革以及大學的發展方向。

“教師、教室、教材構成的‘鐵三角’正在被人工智能沖擊。”張榮談到,人工智能時代下,教學中心正從“教”轉向“學”,學習模式從標准化走向個性化,課堂轉變為“師-生-機”深度互動、協同探索的學習共同體。同時,人工智能正從根本上重構大學的知識生產范式和科學研究范式。人工智能在大幅提升科研效率的同時,也為大學帶來方法論的革命。

在傳統的大學組織形態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資源配置等多以學科為基准進行組織運作。張榮提出,這一傳統格局正在被打破。人工智能正在成為深度賦能和重構的驅動力,催生“人工智能+”跨界融合新范式。

面對這些深刻影響,張榮認為,人工智能時代的大學必須處理好三組辯証關系,找到“變”與“不變”的平衡點。

一是“術”與“魂”的關系。張榮指出,“術”指的是AI帶來的教育形態、手段與工具的變化,體現工具理性。“魂”則指的是教育的本真,如辦學理念、價值追求、人文底蘊與社會責任等,體現價值理性。“人工智能時代,我們需要更加熟練地掌握人工智能技術,用它來優化和賦能各項工作。但這絕不意味著要削足適履,全盤屈從於技術邏輯,我們更需要固本鑄魂,實現技術賦能與人文精神的完美結合,培養既懂技術又有溫度、既會創新又有家國情懷的人。”

二是“快”與“慢”的關系。“快”是指人工智能帶來的知識迭代快、技術更新快、需求變化快。“慢”指的是教育自帶的“慢”屬性,人才成長、知識生產與傳播、學科形成與發展有其自身規律,需要一個相對長的周期進行積澱。張榮表示,大學不可避免地要適應社會的快節奏發展需要,通過人工智能來提升教學、科研、管理的效率,但也必須保持定力,尊重教育規律、科研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讓教育回歸其本質,實現“快”過程與“慢”周期的巧妙融合。

三是“專”與“融”的關系。張榮表示,學科深耕的“專”與跨界融合的“融”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而是相輔相成的。“無論是教學還是科研,大學都需要培養學生專融結合的素養和能力。”

張榮表示,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大學應堅持守正與創新。既要主動迎接變革,也要保持戰略定力——堅持立德樹人,重構育人模式﹔堅持戰略牽引,重組學科生態﹔堅持問題導向,重建創新體系。

張榮介紹,近年來,廈門大學積極探索人工智能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創新路徑,重點推進“三個轉變”: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從統一模式培養向個性需求培養轉變。學校實施人工智能賦能人才培養行動計劃,對教、學、評、管、服進行數字化升級,推出智能學伴,提升學生在未來場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是我們實現新一輪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廈門大學期待與各位同行攜手合作,在人工智能變革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張榮最后表示。

(責編:李昉、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