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夏庭:持續推動人才培養改革 打造面向未來教學模式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人工智能浪潮奔涌,正深刻重塑全球高等教育格局。日前,“2025世界大學校長論壇”“2025高等教育國際論壇年會”在浙江杭州舉行,中外專家學者共探“人工智能與高等教育的未來”“教育強國與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面對“智能時代,大學何為”“教育強國,高教何為”的時代之問,人民網教育頻道聯合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浙江大學共同推出系列訪談,聚焦智能時代的教育變革、人才培養與大學使命等話題,邀請大學書記校長暢談思考,凝聚共識。
“以人工智能及相關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正深刻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和認知模式,也對教育內容與形態產生深遠影響。當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正在發生結構性變化,單一知識型人才難以適應新一代產業發展。”在2025高等教育國際論壇年會期間,東北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馮夏庭在接受訪談時表示。
馮夏庭表示,高校應強化對創造力的培養,培養學生知識以外的能力。“我們要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善於發現的探索型人才﹔具備開拓精神、引領未來產業的創新人才﹔具備數字素養、適應智能無處不在環境的交叉型人才。”他認為,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讓以學生為中心的理想化教育更近一步,涵蓋教育內容、方式、評價等全要素、全周期變革。
“人工智能時代,針對教育的‘變’與‘不變’,一是要打牢人工智能時代的基本素養和能力基礎﹔二是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重塑我們的教育體系。”馮夏庭介紹,東北大學近年來持續推動人才培養改革,著力打造面向未來的教學模式,推動“重知識傳輸”向“重能力培養”轉變,重構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兩個體系,重點培養學生能夠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動手實踐的能力。
馮夏庭表示,學校基於對未來人才的畫像,構建了素養圖譜、知識圖譜和能力圖譜,在一體貫通的基礎上形成寬基礎、突交叉、重啟發、強實踐的人才培養模式,著力培育善於發現問題、精准破解難題、勇於發明創造的卓越人才。
“在基礎素養和綜合能力培養方面,我們重點打造了兩類四門課程。一類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人工智能通識課程體系,根據對人工智能知識和技能需求的不同,將學生劃分為文科類、理工類和信息類,建設所有學生必修的分層次課程﹔另一類是系統科學與系統思維創新實踐課程,該類課程引入真實社會案例,幫助學生掌握系統思維、邏輯思維、批判思維的基本方法,培養其創新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以及團隊協作意識。”馮夏庭說。
馮夏庭介紹,東北大學正在重構課程體系,推動實驗、教材、課程、師資一體化建設,打造驗証型、創新型和挑戰型訓練課程實驗室。由低階到高階,構建模塊化實驗室體系助力能力培養提升,同步開發適配教材、課程,組建局部交叉度更高的師資隊伍。“我們著力推動人工智能對學校的全面賦能,系統梳理教師、學生和資源的全周期要素,集成申報、認証、考核等部門和師生需求,開發用於不同場景的智能評價模型,為“師-機-生”一體的校園創新活動提供軟硬件環境支撐。”
談到創新創業教育培養,馮夏庭表示,學校著力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造能力,以高水平學科競賽為抓手,鼓勵學生參加人工智能、機器人等領域的重要賽事。
“我們著力推動科教融匯,要求學生盡早進入科研實驗室,盡早參與實際科研項目。”馮夏庭表示,學校從大二年級起為本科生創造與科研團隊合作的機會,使他們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理解科學研究的邏輯,掌握實踐的方法。同時,學校強化產教融合,積極搭建與行業企業協同育人的平台,讓學生在真實的產業場景中磨礪能力、開闊視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