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博物館來了年輕人

2025年11月26日08:52 | 來源:光明日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原標題:博物館來了年輕人

“這是我們學生唐佳怡在‘第九屆全國高校學生考古論壇’上作的分享報告。”湖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師丁興華的語氣中難掩自豪,“我們正用最前沿的‘天眼’,去探尋青銅文明的密碼。”

在文博專業實驗室裡,丁興華指著電腦屏幕上色彩斑斕的遙感圖像介紹,湖南省寧鄉市黃材盆地的山脈河流被標記為不同的光譜色,這是該校與寧鄉炭河裡遺址管理處深度合作的成果之一。作為擁有全國首批文物專業博士點和湖南首個文物與博物館學本科專業的高校,湖南師范大學在合作方面具有優勢。

炭河裡遺址,如今是一片綠草如茵的土台,現存面積2.3萬平方米。20世紀以來,四羊方尊、人面紋方鼎、青銅瓿王等眾多青銅器相繼在該遺址及附近區域出土。

23級文博專業的本科生張雨,剛剛結束炭河裡實習,這段經歷讓他收獲滿滿。“在炭河裡青銅博物館,我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數字化建模。”張雨回憶起當時的場景。

在博物館安靜的一角,他和同學們小心翼翼地將提梁卣和銅鐃的復制品放置在工作台上,從不同角度拍攝了上百張高清照片。隨后,這些圖片被導入專業軟件,無數個數據點開始匯聚、連接,一個立體的、可360度旋轉的青銅器三維模型便在電腦屏幕上“生長”出來。張雨說:“感覺自己像是在進行一場跨越三千年的對話,這讓我真正理解了‘讓文物活起來’的含義。”

由唐佳怡、張雨、李欣宇、婁思米、陳冉、廖汀嵐組成的學生團隊正在開展創新創業項目:將青銅器背景知識和精美的紋飾植入AR眼鏡。“想象一下,游客戴上AR眼鏡,站在一件青銅器前,眼前不再是冰冷的展櫃,”丁興華比畫著描繪相應場景,“通過AR眼鏡,看到這件器物的紋飾‘活’了起來,甚至可以看到內部構造並進行虛擬拆解。我們還可以疊加動畫,演示它當年是如何被使用的。”

目前,學生團隊已經產出了產品原型,並設計出了一套商業模式,形成了從內容制作、硬件適配到市場推廣的商業閉環。

同樣充滿創意的還有《炭河裡遺址科普漫畫》。24級文博專業本科生周凌雲、唐子豪用生動有趣的筆觸,將炭河裡的歷史故事、青銅知識娓娓道來,這部作品成功入選2025年度湖南省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

“炭河裡作為我們的實踐基地,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學習機會。”湖南師范大學文博專業系主任朱棒說,學生通過實地調研、三維掃描、成分檢測,不僅專業技能得到了提升,更重要的是,他們對炭河裡和文博事業產生了深厚的感情。“這種情感聯結,為他們將來的就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這是一場雙向奔赴的合作:湖南師范大學發揮學科智庫平台和創意設計優勢,炭河裡遺址管理處則授權其使用文化藝術資源,共同開發文創產品,推動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同時,湖南師范大學的專家團隊還為炭河裡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工作人員提供專題培訓,提升隊伍的專業素養,而遺址公園則為湖南師大學子提供源源不斷的實習見習崗位,共同培養實用型人才。

(記者 禹愛華 龍軍 通訊員 肖玉泉)

(責編:李昉、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