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瑜:構建國際化人才培養新生態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人工智能浪潮奔涌,正深刻重塑全球高等教育格局。日前,“2025世界大學校長論壇”“2025高等教育國際論壇年會”在浙江杭州舉行,中外專家學者共探“人工智能與高等教育的未來”“教育強國與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面對“智能時代,大學何為”“教育強國,高教何為”的時代之問,人民網教育頻道聯合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浙江大學共同推出系列訪談,聚焦智能時代的教育變革、人才培養與大學使命等話題,邀請大學書記校長暢談思考,凝聚共識。
“地方高校應聚焦國家教育對外開放戰略核心目標,結合自身辦學優勢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制定實施高點看齊、錯位引源、在地服務‘三結合’的行動方案,切實擔當起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時代使命。”河北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孟慶瑜在近日舉辦的2025高等教育國際論壇年會上接受訪談時表示。
孟慶瑜介紹,近年來,河北大學發揮綜合性大學優勢,逐步形成以“資源集成化、管理系統化、過程自主化、成果本土化”為改革方向,以“大國際育人觀、元能力教學觀、高效能質量觀”為發展理念,以開放辦學“綜合實力提升工程、人才培養質量監測評估體系”為保障基礎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新生態。
談到國際化人才培養,孟慶瑜表示,學校完善資源配置、管理服務、評估督導等配套制度,引導各教學科研單位,積極推進國際交流合作﹔通過建設育人平台鏈、知識融通鏈、資源配置鏈、文化互鑒鏈,構建起與國家教育對外開放戰略目標同向同行的國際化人才培養創新模式,讓成長資源多元富集、發展路徑穩定暢通、管理服務協同高效。
在育人模式創新方面,孟慶瑜介紹,“一方面,我們系統提升校本教師國際化教學能力,廣泛吸納高素質外籍教師,創新基層教學活動形式,打造高水平國際化師資隊伍﹔另一方面,構建“雙語教學專業課程集群+專項能力通識課程模塊”課程體系,強化課程的前瞻性、系統性與實用性。”同時,學校通過教室智慧化改造、明辨性思維培養、產業合作實踐創新,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專業實踐能力和信息技術能力。
“我們還借助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教育教學,建設‘成長樹·學子林學情大數據分析預警系統’,構建‘國際化人才培養質量智慧監測評估體系’。孟慶瑜認為,這一體系有助於突破部門信息壁壘與管理條塊區隔,使學校決策、過程管理、教學實踐上下貫通,及時獲得系統化、動態化、個性化數據支持與咨詢服務,切實提升國際化人才培養的科學決策質量與管理水平。
面對復雜的全球化形勢,孟慶瑜談到,學校持續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各類資源,形成本、碩、博貫通培養的留學生培養集群、多元化的本科生培養平台集群、集多類型師資為一體的國際化師資集群、涵蓋多個本科專業的國際化專業集群、橫跨多學科的國際化課程集群以及設施優良的國際化辦學條件集群。
“經過多年探索,學校已形成一系列可復制、能推廣、實用性強的國際化教育改革方案,包括‘在紅旗下成長-國際化人才思政教育實踐方案’‘全要素跨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方案’‘歷史沉浸教學+本土文化感知+當代中國認知-留學生國情教育方案’‘知燕趙、懂中國、連世界-知識能力漸進培養方案’等。”孟慶瑜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