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設計點亮珠繡藝術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 |
金奕奕珠繡作品《綠島》,張紅娟指導。 |
珠繡作為中國傳統刺繡中的獨特品種,猶如一顆明珠,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珠繡以針為筆、以珠為墨,在織物上勾勒出璀璨的文化脈絡。
據考古資料顯示,古人在新石器時代已採用穿有珠、管或貝類的發繩裝飾額頭,在遼河流域、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都出土了各種形制和材質的珠飾品。中國出土的珠繡實物可追溯至漢晉時期。據史料記載,隋代“盛飾衣服,皆用珠翠金銀”。唐代《杜陽雜編》記載同昌公主的嫁妝中有“神絲繡被”,並詳細描述稱“其上綴以靈粟之珠,珠如粟粒,五色輝煥”,盡顯盛唐氣象。宋代“雙龍戲珠”的珍珠馬鞍彰顯出技藝的精進。到了明清時期,珠繡藝術更加豐富多彩,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件珠繡瑰寶,展現出巧奪天工的技藝。
在中國刺繡工藝體系中,珠繡的材料和工藝特性決定了其與絲線繡相比,具有更飽滿、立體的質感,其在織物上的點珠穿線往往會形成獨特的肌理效果。
從產生的背景來說,珠繡作為一門技藝,它的產生和發展有著多重動因。在古代社會,珠繡既是身份地位、禮儀習俗的載體,也寄托著吉祥美好的寓意,兼具物質屬性與象征屬性,既是“看得見的裝飾”,也是“讀得出的文化”。
如何將傳統手工藝轉化成符合時代需求的設計語言?如何讓傳承千年的珠繡藝術走進當代人的生活?這是設計學科研究的問題,也是一代代傳承人不斷探索的問題。
從視覺語言上來說,珠繡特有的藝術屬性可以為現代服裝設計、首飾設計、舞台藝術以及空間裝飾等提供不同的表達形式,成為這些設計領域中重要的工藝手法。如在服裝設計中用不同材料和技法營造絢爛多變的珠繡藝術效果,在首飾設計中運用珠繡工藝制作可穿戴的藝術品,既有傳統韻味,又兼具繁復與前衛的視覺效果。
從工藝創新的角度,珠繡與新材料、新技術的碰撞會產生新的設計實踐方式。比如,將傳統珠材與合成材料、3D 打印材料等結合,可以讓珠繡融入可穿戴設備、互動服裝,使其跳出傳統工藝范疇,成為“未來工藝”探索的方向。
珠繡還可以和材料學、數字技術交叉出新的學術生長點,例如運用數字技術,對珠繡進行數字化再現。珠繡的“光影性”與現代數字影像或虛擬現實中的“光學美學”十分相似,可以進行跨媒介設計。珠繡給當代設計帶來的不僅僅是傳統文化元素,還是跨界創新的資源。
從唐代的珠繡被面到當代的珠繡禮服,從廈門曾經的“珠拖一條街”到國際舞台上琳琅滿目的珠繡產品,中國珠繡藝術的傳承發展不僅是傳統技藝的延續,更是工匠精神與當下的社會生活和時代風尚的融合。“以設計應用帶動工藝傳承”的理念指引著中國珠繡藝術不斷前行,向世界傳達中國手工藝之美。
(作者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染織服裝藝術設計系副教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