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單打獨斗”,走向“團隊共進”
“頭雁”引航,共創縣中教育新生態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期中考試剛剛結束,又是復習和課程小結時間。山西省晉中市介休市第一中學語文教師梁釵忙著總結規律,和介休市高中語文工作室的老師一起研究推廣“作文序列化”教學,希望有針對性地為孩子們打好基礎。
浙江省義烏中學高一九班的歷史課堂上,教師張勝平也在開展探索。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開鑿了連接江淮的運河邗溝。此后歷代都有運河工程,其中隋朝工程最為浩大。”他指著課件裡的運河地圖,將古今運河故事娓娓道來。他發現,將“知識點”變成“活場景”來講述歷史,孩子們“接受度更高”。
今年5月,為全面落實《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推進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打造一批縣域普通高中(以下簡稱“縣中”)領軍教育教學人才,教育部決定在全國范圍啟動實施縣中頭雁教師崗位計劃。
頭雁引領,雁陣隨行,在頭雁教師和全體教師共同努力之下,今天的縣中教育生態正悄然發生變化。
教學方式變化——從依靠刷題到重建思維
“你最怕上什麼課?”記者隨機提問多名縣中學生,答案多是“數學”。
河南新縣八裡畈鎮初級中學黨委書記劉道強對此深有感觸。數學課上,他不知看到了多少孩子迷茫、發怵的眼神。然而,2023年,他在省實驗中學跟崗學習時,卻見到了不一樣的場景:課堂反應熱烈,孩子們爭先恐后地舉手回答問題。他忍不住詢問身邊同學熱情從何而來,學生答:“因為喜歡數學課呀,也喜歡數學老師!”
如何讓孩子喜歡老師?他暫時沒有答案,但原來的教學方式“一定不對”。
首批全國縣中頭雁教師、遼寧省阜新市彰武縣第二高級中學數學教師王海英還記得,曾經的縣中課堂上,“老師講、學生聽的滿堂灌現象很多”,當教研組推廣“思維導圖促進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時,一些老教師覺得“浪費時間,還不如我講得清楚”。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所長李鐵安也記得,以前去縣中調研,經常發現,一些地方的教研方式就是教研組坐在一起“研究高考題”,方向是“應試”,把真題“摸透”,課上講真題,課后大量做卷子。
“教學方法相對單一,快速講授知識加大量訓練做題的模式讓學生難以真正理解和喜歡一門學科。”李鐵安告訴記者。他認為,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教研方向不清晰。
“教研是我國基礎教育的一大特色。放眼世界,職后培訓都是很重要的一環。而在我國,教研就是面向教師的職后培訓和實踐學習。我國現在有五級教研體系,其中最基礎的是校級‘校本教研’,它的核心作用就是支撐老師持續實現能力提升。”李鐵安說。
目前,縣中教科研能力亟須加強,浙江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師俞向軍面向義烏市縣中教師做了“縣中教師教育科研情況分析報告”,調查顯示,教師科研參與意願總體積極(佔比60.67%),且超半數教師(53.56%)認為學校科研氛圍濃厚。然而,這種積極的認知與意願並未轉化為深度的教研實踐。調研發現,近三年內縣中主持教育科研課題的教師僅佔樣本總人數的18.17%,更有八成左右教師從未主持過任何課題。
此外,在參與教育科研的主要形式上,受訪教師的參與多停留在“撰寫教學反思、案例或論文”(67.79%)和“參加培訓”(64.42%)等淺層層面。
教研方式變化——從單打獨斗到建立團隊
入選全國縣中頭雁教師之后,王海英和同事一起設計出一套對學生的“靶向引導方案”,即“低起點、緩坡度、強反饋”教學策略與實踐研究。
他們的目標是,“分課時,小步走,不斷線”,打造“基礎再生”與“信心重建”雙線並進的教學模式。
“在知識線方面,重構高一教學起點,設計與中考知識點緊密銜接的‘入門課程’,填補學生知識斷層。情感線方面,在課堂設計與評價中嵌入‘成功體驗’環節,通過即時鼓勵、展示進步軌跡等方式,重塑學生學習的自我效能感。”王海英說。
張勝平的“藥方”則是“活”:“擺脫知識點堆砌、跳出書本、形成歷史思維。好的歷史課既要有故事、有靈魂、有情感,也要有溫度、有深度、有時代感。”
講鴉片戰爭時,他不要求學生機械記憶“1840年戰爭爆發”,而是引導他們拆解問題:“為什麼是1840年?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什麼邏輯關聯?”“隻有讓學生走進歷史情境,才能真正理解事件背后的邏輯。”張勝平說。
在這群“頭雁”教師的引領下,縣中教研大變樣,涌現出一批學生真心喜愛的課程和名師團隊。而他們,也曾在初登講台時依靠教研“傳幫帶”走出迷茫。
梁釵已經是晉中市高中語文教研組核心成員,回想自己作為年輕教師時,成長的一大秘訣就是“參加公開課,在試講中一次次磨講課稿、向老教師請教”。
“現在,我經常參與市級教研活動,如專題講座、賽事評審、聯考命題、聯盟校聯合教研、核心組內部研討及課題研究等。每一次都有新收獲。”梁釵說。
針對新課標新教材,晉中市教研室邀請北京市的教研員給老師們在線講解相關課題,聯盟校的老師們集中打磨一節課,打磨完傳到網上,再由北京的教研員點評修改。“堅持做下來,收獲特別大。”梁釵告訴記者。
回首自己的成長之路,王海英坦言,初登講台時隻有一腔熱情,是同年級組老師手把手教備課、聽課、評課,幫助他站穩了講台。后來,他遇到了教學瓶頸,學生成績提不上去,六神無主之下,甚至想到了帶學生“刷題”。“是縣教育局和學校多次派我外出參加培訓,讓我看到了更廣闊的教育世界。回來后,我大膽嘗試小組合作學習,又得到了學校領導的充分信任。良好的效果讓我認識到,關鍵性的學習機會和寬容創新的組織氛圍是教師突破自我的關鍵。”王海英說。
而這,正是“頭雁”教師計劃設立的初衷。教育部辦公廳發布的《關於實施全國縣域普通高中頭雁教師崗位計劃的通知》要求:“支持鼓勵他們建立工作室,搭建交流成長平台,成立縣域內學科專業發展共同體,開展有組織的科研,創新教育理念,鑽研教學方法,輻射帶動縣中教師隊伍建設,努力打造一支本土化基礎教育領軍人才,不斷促進普通高中教育振興和高質量發展”。
成為全國縣中頭雁教師,王海英認為,這不僅是榮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頭雁教師’必須有三方面核心素養,並相應發揮三重作用:第一,是領航之雁,要有堅定的教育信念和前瞻的教育理念。必須心懷‘國之大者’,深刻理解縣中振興的戰略意義,並以此凝聚團隊。第二,是強能之雁,要有精湛的教學藝術和扎實的科研能力,成為教學的專家和教研的行家。要能敏銳地發現教學中的真問題,並將其轉化為教研課題,帶領團隊攻克難關。第三,是聚力之雁,要有無私的奉獻精神和強大的團隊孵化能力。通過名師工作室,發現、培養、帶動一批青年教師,形成一個‘頭雁引領、群雁齊飛’的良性發展生態,最終為學校留下一支‘帶不走’的優秀教師隊伍。”
教育生態變化——健全科研體系聯動機制
縣中教育生態如何再上新台階、開創新局面?
梁釵正在籌備帶領團隊打造青年教師“階梯式培養計劃”,通過名師帶教、跨校磨課、課題共研等方式,壯大骨干教師隊伍﹔此外,他們還將開展縣中教育專項課題研究,圍繞學生素養提升、AI賦能教學、升學備考等重點問題,形成可操作的實踐經驗。
王海英計劃分年度完成課題設想。“第一年建立學生數學學習檔案,完成‘初高中銜接教材’校本初稿,讓課堂教學的‘抬頭率’和‘基礎題當堂掌握率’明顯提升。第二年深化分層教學,形成常態化的微專題輔導模式,讓學生及格率和平均分顯著增長。第三年,校本資源體系成熟並投入使用,並爭取在全縣范圍內展示推廣。”
李鐵安認為,除了頭雁教師的引領之外,還要健全教科研體系及聯動機制。“首先,要統籌省、市、縣、協同發力,提供全方位教研支持。其次,要豐富教研資源,引入高校及科研院所資源,拓展研修交流平台。最后,要完善科研激勵制度。設立專項課題基金與成果獎勵,提升教師科研素養。”
王海英希望,“有更多‘請進來’的大平台,能定期邀請全國知名教育專家、特級教師到縣裡進行指導,而不僅僅是一兩次講座。還希望有更多‘走出去’的機會,讓我們的老師能到教育發達地區的名校跟崗學習,深度體驗。‘數字化’的硬件支撐也很重要,能幫助改善工作室的線上教研條件,以便我們更高效地開展遠程教研和資源積累。”
“我深信,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通過一線教師共同努力,縣中教師隊伍一定能迎來‘群雁齊飛’的壯麗景象。”王海英說。
(記者 姚曉丹 唐芊爾)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