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抓住“立德樹人、創新思維、幸福感”三個關鍵點

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

2025年11月25日08:28 | 來源:光明日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原標題: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十五五”規劃建議)指出,在“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過程中,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十五五”時期是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時期,學校家庭社會要勠力同心,緊抓“立德樹人”“創新思維”“幸福感”三個點,多方聯動、有機銜接、高效協同,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助力“十五五”規劃目標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圓滿實現。

立德樹人,協同育人的著眼點

培養什麼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投資於人”,“十五五”規劃建議強調“推動人的全面發展”,黨和國家始終堅持立德樹人,把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

學校家庭社會應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同助力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家庭教育是推進立德樹人的首要陣地。家庭具有血緣關系優勢和個體化教育優勢。血緣關系將生育養育教育融為一體,將家庭教育與日常生活融為一體,父母能更有效地通過言傳身教等方式對孩子進行道德影響與教化。“知子莫若父”,家庭還具有個性化教育優勢,父母對孩子的身心特點更為了解,能夠更好地因材施教,從而滿足孩子的個性化情感和心理需求。學校具有專業化優勢,大量經過專業培訓的教師和教育工作者,通過明確的教育目標和教學計劃、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進行系統性教育,其育人效率最高。社會教育具有實踐性優勢,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把所學知識與社會實際結合起來,提高其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學校家庭社會要目標一致,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在六個方面下功夫: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讓“立德樹人”落地生根。學校應從傳統的“知識本位”轉向“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的素養本位。家庭應避免“重智輕德”“重智輕體”的功利主義傾向,緊抓品德養成教育,培養孩子的健全人格和良好行為習慣。社會應通過提供豐富的社會實踐機會來增強孩子的道德意識、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讓“立德樹人”落到實處。

創新思維,協同育人的關鍵點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十五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的發展目標,凸顯了我國對科技發展始終如一的重視,彰顯了我國堅定“搶佔科技制高點”的決心,是黨和國家在新時代作出的戰略抉擇。

科技創新,既取決於今日的創新,要以科技之力著力解決“卡脖子”的當務之急﹔也取決於明日的創新,使中國向著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偉大目標奮勇前進。為此,兒童青少年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應該成為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的關鍵點。

要創設開放包容的成長環境,培養孩子好奇心。創新思維是思維活動的高級過程,是個人在已有經驗基礎上,發現新事物、創造新方法、解決新問題的思維過程。好奇心是人類學習、探索、發現的需求,是創新思維的心理基礎,是人的天性。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使他們更多了解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形成一個規模宏大的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

好奇心的培養有賴於開放包容的社會環境。學校應創設具有支持性反饋、能及時給予學生心理安全感的校園氛圍,在教學過程中要多採用探究式學習,變“教師提供現成答案”為“鼓勵學生自主產生答案”,讓學生盡可能自由自主地探索。家庭應創造開放包容的氛圍,尊重孩子的個性特征和興趣愛好,鼓勵他們按照自己的節奏和方式去探索和學習,支持孩子自由表達想法和感受、求新求異、勇敢嘗試新事物。社會機構(如少年宮、科技館、博物館等)要發揮包容性和開放性優勢,積極創造條件,鼓勵孩子投身豐富多彩的社會大課堂,積極參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如科學實驗、手工制作、戶外探險等,進而激發好奇心和探索欲,為兒童青少年的自由探索營造健康生態。

要緊抓創新思維的本質,培養孩子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和獨特性。創新思維包括流暢性、靈活性和獨特性三個核心特質。思維的流暢性是指在限定時間內快速產生大量觀念的特質。思維的靈活性是指靈活變通,用多種不同方法解決問題的特質。思維的獨特性是指用不同尋常的新奇方式解決問題的特質。

學校應在理念上盡力破除教授“標准答案”的教育觀念,鼓勵學生多方法解決問題。教師應多採用互動式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個體之間、小組之間的多向討論交流,產生盡可能多的想法和盡可能新異的答案,如可以通過“成語接龍”來訓練思維的流暢性,用“頭腦風暴”來訓練思維的靈活性,用“故事命名”來訓練思維的獨特性等。父母應引導孩子破除“唯一答案”的思維定式,多角度分析問題,訓練其思維的流暢性。在解決日常生活問題時,父母應鼓勵孩子舉一反三,培養思維的靈活性。社會層面,政府和相關機構應多宣傳創新榜樣來激發孩子的創新夢想,多舉辦科技創新類競賽,以賽代訓,激發孩子的創新意識。

創新思維的培養是一個系統且漫長的復雜工程。孩子成長的每一個時期都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協同配合,常抓不懈,才能讓創新思維落地生根,生根發芽,最終轉化為造福未來社會的創新行為。

幸福感,協同育人的落腳點

治國有常,利民為本。為民造福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十五五”規劃建議明確指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要把孩子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切實轉化為其成長過程中的主觀幸福感,為個人的終身幸福奠定堅實基礎。

創建和諧環境,讓孩子感受到幸福感。幸福感是人類基於自身的滿足感與安全感而主觀產生的一系列欣喜與愉悅的積極情緒,是一種主觀的情緒情感體驗。

學校要進一步給孩子創造積極正向的成長環境。教學目標的設置應切合學生的實際能力,讓學生有更多的成功體驗﹔教學實施和教學評價應以正向教育為主,積極發現學生的優點,通過正向反饋不斷激勵孩子,擴大優點,以鼓勵為主、批評為輔,讓孩子有更多的積極情感體驗。父母應營造一個積極的家庭氛圍。夫妻相親相愛,向上向善,是孩子積極情緒的最大保障。父母應及時回應孩子的各種情緒情感,還要通過傾聽來接納、緩解孩子的各種消極情緒,通過分享來擴大、增強孩子的各種積極情緒,讓孩子獲得歸屬感、信任感和價值感。應積極培育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打造美麗和諧的社區環境,讓孩子多感受世界的美好,建立起積極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創造鍛煉機會,讓孩子奮斗出幸福感。奮斗,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新時代中國青年要勇於砥礪奮斗,這要求青年不僅要有“勇毅前行”的擔當,更要有“敢為人先”的創造,通過這樣的奮斗,青年才能與時代同頻共振。孩子現在的幸福感、將來的幸福感既源於奮斗,也體現於奮斗之中。

學校家庭社會應從小培養孩子努力學習,認真做事,勇敢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意志品質。學校應培養學生認真專注學習的好習慣,上課認真聽講,課后認真完成作業,遇到學業難題時不輕易放棄,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收獲真正的成長與自信,體驗持續努力所帶來的愉悅和幸福。家庭應培養孩子認真做事、努力學習的好習慣,要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裡的事情幫著做,通過生活教育和勞動教育讓孩子認識努力的價值。社會機構應給孩子們提供義務勞動、志願服務的機會,讓孩子在服務他人、造福社會的過程中獲得勞動的社會價值感和個人的充實感。

(作者:李文道,系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

(責編:李昉、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