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本網原創

馬琰銘:推進人工智能時代大學教育變革

孫競、實習生魯果
2025年11月24日08:30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人工智能浪潮奔涌,正深刻重塑全球高等教育格局。日前,“2025世界大學校長論壇”“2025高等教育國際論壇年會”在浙江杭州舉行,中外專家學者共探“人工智能與高等教育的未來”“教育強國與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面對“智能時代,大學何為”“教育強國,高教何為”的時代之問,人民網教育頻道聯合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浙江大學共同推出系列訪談,聚焦智能時代的教育變革、人才培養與大學使命等話題,邀請大學書記校長暢談思考,凝聚共識。

“人工智能正深刻改變著教育,重塑我們對培養目標、培養路徑、教學模式以及價值觀念的認知。從長遠看,教師角色將持續升級,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創新的引領者。人工智能將在未來的課堂上實現更多可能。”在2025世界大學校長論壇主旨報告中,浙江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馬琰銘表示。

馬琰銘指出,在人工智能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需要思考如何借助人工智能更好地培養學生和教師的創新創造能力,如何適應從教師和學生的二元結構向“教師-人工智能-學生”結構的轉變,以及如何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和使用人工智能。

馬琰銘介紹,浙江大學在人工智能領域有非常堅實的基礎,是國內首批開設人工智能本科專業的大學之一。學校先后建立了國內唯一的人工智能協同創新中心和第一個人工智能交叉學科。去年,浙大又成立了人工智能教育教學研究中心和人工智能學院。

近年來,浙江大學提出“AI STEP計劃”,旨在把人工智能系統性嵌入大學教育全過程,幫助學生從“會讀書”轉型到“會創造”。該計劃分為四個階段:掌握知識、訓練能力、創新創造、進階提升。在掌握知識和訓練能力階段,聚焦“筑根基、強能力”,建設高水平的人工智能課程與教材體系,在全校范圍內開設《人工智能基礎》通識必修課程,建設了158門跨學科的人工智能交叉課程。在創新創造和進階提升階段,聚焦產學研的真實場景,探索用人工智能解決實際問題。

關於課堂教學與學科建設,馬琰銘表示,浙江大學主要從三個方向推進。一是AI進課堂。學校為數學、物理和化學等十門公共基礎課程開發AI助教智能體。二是AI服務科研與學科前沿。全面推進“AI+X”的跨學科交叉培養模式,建立全面的學習教學體系。目前,每年有超過1萬名學生通過這一模式獲得跨學科的人工智能學習和科研訓練。三是AI賦能教師發展。學校開發十余款學科垂直領域大模型,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教學工作。

馬琰銘表示,浙江大學高度重視共享資源與支撐終身學習。一方面,推動人工智能教育資源的開放共享:在國家智慧教育平台上線了15門課程和2個學科大模型﹔為中西部高校提供人工智能+微專業課程支持﹔與兄弟院校共建共用高質量課程資源﹔與地方政府、行業組織合作開展人工智能技能培訓和教師培訓。

另一方面,構建面向不同群體的學習路徑,將人工智能教育擴展到基礎教育、繼續教育和行業,力求創建一個服務終身學習的教育生態,使每個人都可以隨時隨地開展學習。

“浙江大學十分期待與世界各地的大學合作,我們要抓住這個歷史機遇,共同推進高等教育智能化的轉型,為全球高等教育事業發展貢獻力量。”馬琰銘最后表示。

(責編:李昉、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