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無聲的關愛”既精准又暖心
——江蘇高校從制度層面全面推進對困難學生隱形資助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咦,卡裡怎麼突然多了一筆錢?”初冬時節,南京理工大學的多名同學發現飯卡裡的余額悄悄變多了!沒有公開評議,沒有個人申請,這份“從天而降”的溫暖,源自學校通過大數據對食堂消費記錄的精准分析。如今,這份“無聲的關愛”已在江蘇高校蔚然成風。“我們要為寒門學子撐起一片有尊嚴的晴空。”江蘇省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主任劉振華介紹。
“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
“過去總要學生舉証自己生活困難,現在數據會‘說話’。”東南大學學生處副處長趙劍鋒指著電腦屏幕上的大數據系統介紹。該校構建的“學生綜合服務管理大數據平台”,正全時呵護著學子的生活——當監測到學生食堂消費持續低於正常水平,並經系統分析確認后,學校會定向發放餐補至學生一卡通中,整個過程無需學生求助。通過分析校園卡消費等數據,學校實現了“免申即享”的精准資助,僅2024至2025學年,就開展隱形資助9154人次,發放金額180.5萬元。
在蘇州大學,“雲中蘇大”平台打通了多個業務系統,織就了一張精准識別網。“你看,這個學生最近圖書館門禁記錄減少,食堂消費額下降,結合學業預警,我們推測他可能遇到了困難。”該校學生資助工作負責人向記者演示“智慧學工”系統。
在蘇州城市學院,一套以食堂消費為核心場景的精准資助體系正在有序運行。學校創新開發“無感智慧資助系統”,通過分析消費數據,困難學生無需任何申請即可享受餐費8折優惠。這套系統的資助范圍由2024年秋季學期初篩的100人動態擴展至本學期的797人,資助資金已達30萬元。
“資助工作不僅要做到應助盡助,更要助得精准、助得暖心。”劉振華說,從“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轉變,正是資助工作精度與溫度提升的關鍵。
“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江蘇高校的隱形資助早已超越單純的經濟援助,正向學業、就業、心理等多維度拓展,構建起全方位的困難學生成長支持體系。”劉振華介紹。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助夢啟航”項目頗具特色——利用航空航天學科優勢,首創無人機駕駛資格培訓項目,已資助近150名困難學生取得執照。
“除了大數據畫像,東南大學還會根據各類外語考試成績等提供分級資助,引導學生從接受資助轉向實現發展。”趙劍鋒介紹,能幫助學生成長的助人體系才真正溫暖。
在江蘇大學,“暖冬行動”一直溫暖著校園。學校協同社會愛心力量開展職業發展等講座,資助學生參加寒假社會實踐與志願服務,以務實舉措為學子筑牢冬日溫暖防線,同時助力其錘煉品格、提升素養。
“單一資助”到“全程關愛”
如今,江蘇高校正從制度層面全面推進對學生的隱形資助。劉振華介紹,江蘇已構建起覆蓋全省的智慧資助網絡,整合多部門數據資源,建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動態數據庫,2025年統籌安排高校資助資金近40億元,惠及大學生61萬余人次。
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融合“數據社區”理念,全年為412名困難學生發放餐補18.54萬元,同時還為925名外地學生發放返鄉路費補貼27.75萬元。冬季前,學校還為困難學生發放暖心棉被230床,全方位解決學生生活困難。
在江蘇高校,這種既精准又溫暖的隱形資助已成常態:它或許是“暖心飯卡”補貼,或許是技能培訓,或許是“求職創業補貼”……這些細微之舉,以其特有的方式守護學子尊嚴,滋潤著青春夢想。
“大數據織就的保障網,讓每位學子都能平等成長、勇敢追夢。”劉振華說,在江蘇這片教育的沃土上,“無聲的關愛”還在不斷孕育動人的成長故事,助力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成長成才。
(記者 鄒曉菁 蘇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