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舒適區”,向上挪一步(青年觀)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前不久,內蒙古農業大學一支青年科研團隊斬獲第三屆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金獎。他們的技術,可以將食品企業篩選乳酸菌菌種的時間,從幾個月壓縮到2小時。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團隊成員馬騰分享了他們的“奪魁秘籍”:“學會給自己‘挑刺兒’,不要讓自己過得很舒適。”
朴實的感受,道出了青年成長成才的珍貴品質。心理學上,有一個“舒適區”的概念,指的是人們習慣的生活狀態、工作模式和能力范圍,在這個區域內,人會感到安全、放鬆,無需面對未知的挑戰。比如在工作中,一旦進入熟悉的流程、穩定的節奏,就很容易習慣於按部就班,不敢嘗試新崗位、接受新挑戰。
對“舒適區”的眷戀和依賴,幾乎人人都有,但為什麼還是要突破?古人說“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隻學習,能力與心性的修煉,都遵循類似的規律。對於年輕人來說,當知道前方道路艱難,卻依然選擇勇往直前,那便是成長的開始。倘若隻滿足於現狀,停留在“舒適區”內,視野和發展都將受到限制。破繭成蝶的旅程,往往始於那一躍,即走出“舒適區”,去嘗試那些曾經感覺遙不可及的挑戰。
突破“舒適區”很難,該怎麼辦?成長的路徑從來不是直線上升的,它更像盤旋的山路,有回環,有起伏,甚至偶爾的倒退。若隻緊盯一時一地的得失,便容易陷入自我懷疑的泥沼。在走出“舒適區”的過程中,遇到挫折、有放棄的念頭太正常不過,重要的不是永不摔倒,而是每次跌倒后,都能重新積聚“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勇氣與心力。如同科研需要反復實驗,自我突破也需要在“嘗試—反饋—調整”的循環中穩步前行,關鍵在於敢於邁出第一步。
筆者採訪過農業科學家番興明,他和團隊幾十年來專注玉米育種。育種試驗,挫折失敗常有,但他仍樂此不疲,因為他把“品種被農民喜歡”當成快樂的事。為認准的事去探索、試錯,苦成了樂,挫折成了財富,“舒適區”外就不再是可怕的未知,而是無限的可能。
走出“舒適區”,是持續而溫和的自我拓展,有助於激發自我潛力,成為更好的自己。它有點像健身:不是一上來就負重沖刺,而是在把動作做標准的前提下,一點一點加重量、延長一點時間,久而久之,氣色、體態、精氣神都會慢慢變化。工作和生活也是如此:在已經站穩的台階上,再向上挪一步,接一個略高於自己能力邊界的任務,主動承擔一次不那麼熟悉的職責,在日積月累中實現能力躍升,才能發現自我的真正潛能,以達到自我認知的飛躍。
其實,走出“舒適區”,也沒那麼難。不必給自己過多心理暗示,不妨先問一問:我願意為哪一件事,突破性地前進一小步?只要答案清晰,就不妨從今天開始,給自己一點點“不那麼舒服”的挑戰。慢慢走出那個看不見的“圈”,回頭我們或許會發現:“舒適區”外,也很不錯。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24日 16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