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程硯秋的“第一條建議”說起(杏壇隨筆)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藝術教育之於孩子成長的重要意義,程硯秋有他的思考。
1932年,京劇大師程硯秋遠赴歐洲考察戲曲音樂。1933年回國后,他提出了19條建議,第一條便是“國家應以戲曲、音樂為一般教育手段”。
在他看來,歐洲戲曲音樂之所以發達,源於其將藝術融入國民教育的各個層面。宗教教育、倫理教育、政治教育、社會教育等,皆以藝術為手段,而非僅憑單調的教科書。歐洲人從小學到大學,始終以戲曲音樂為教科書,使其成為真正的國民教育和常識教育。
究其原因,程硯秋指出,戲曲音樂是攜帶著興趣而來的,比那“板起面孔”的經典和論文更容易使青年們接受。觸類旁通,蔡元培的“美術代宗教”論,李石曾的“戲曲代宗教”論,也是基於這種見解而提出的。
程硯秋的藝術教育理念在今日看來仍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他觀察到,歐洲的國立劇院在學校休假時專門為學生開設日場演出,使學生能夠在劇場中“印証他所讀過的劇本”,這種將課堂學習與藝術實踐緊密結合的方式,正是當下教育所倡導的“知行合一”。換言之,藝術教育不應停留在知識傳授的表層,而應深入學生的生命體驗中,成為塑造人格、豐富心靈的重要途徑。當代教育研究表明,藝術體驗能夠激活大腦多個區域,促進創造思維與邏輯思維的協調發展,這正是傳統單一教育模式所欠缺的。
今年,教育部辦公廳、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聯合發布《關於開展2025年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的通知》,計劃安排年度演出54場,並要求演出單位結合藝術講堂、作品導講等形式,幫助學生加深對藝術創作的理解。這一舉措,與程硯秋“以戲曲音樂為教育手段”的理念不謀而合。
藝術教育不是單純的技能傳授,而是開啟感知世界的另一扇窗。當孩子們親身走進劇場,聆聽交響樂的第一個音符,觀看舞者騰空的瞬間,那種現場藝術帶來的震撼是無法替代的。
不久前,在河南科技大學,河南省話劇藝術中心帶來的話劇專場演出,精選了5部中外經典劇目。從反映東北家庭堅韌前行的《父親》到曹禺先生的傳世之作《雷雨》,藝術家們用精湛的演技和飽滿的情感,生動刻畫了不同時代背景下的人物命運,深深打動了在場師生,現場掌聲不斷。這種全身心的浸潤式體驗,能夠瞬間點燃學生對美的驚奇與渴望。
藝術教育本質上是以藝術為媒介,以其深厚文化內涵和獨特藝術魅力,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真善美的種子,讓立德樹人從知識傳授升華為精神塑造。單靠幾場演出遠遠不夠,真正的藝術教育,或者說美育,需要多元化的實踐途徑。
在湖南有色金屬職業技術學院,美育學社的同學們最近走進藝術館,開展了以“藝路同行,美育共創”為主題的秋季美育實踐活動。他們不僅沉浸式參觀了“太空星光”“舊廠歲月”等多個主題展覽,還參與了“藝術重構”共創環節,分組進行臨摹、文字創作與主題拍攝,將觀展過程中的藝術啟發轉化為富有創意的團隊成果。
這種走出校園、融入社會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們在提升審美能力與團隊協作精神的同時,也將藝術教育的感染力帶入公共空間。
程硯秋的藝術教育觀還具有鮮明的普惠性特征。他主張藝術教育不應是少數人的特權,而應成為全體國民共享的教育資源。這一思想在今天尤為重要。我國地域遼闊,不同地區的藝術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許多基層學校的學生鮮有機會接觸高水平演出。推動高雅藝術進校園的活動,應向中西部地區和農村學校傾斜,讓更多孩子受到優質藝術熏陶,助力縮小城鄉、區域間的美育資源差距。
重慶市璧山區的經驗值得借鑒。面對資源不均的挑戰,該區構建了“政策支撐、校本實踐、學生受益”的三維模式。區教委數據顯示,僅2024年,全區就累計投入專項經費約625萬元,較2022年增長9.54%,對學校美育功能室、設施設備投入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數字化手段也能助力藝術資源共享,借助數字技術打破時空限制,通過線上直播、藝術慕課、雲端美育資源庫等,讓邊遠地區學子也能共享優質藝術資源。
高雅藝術真正在校園扎根,不僅要“送進去”,還要“留下來”。學校應積極配合,將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與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協同育人的良好局面。可結合教育大綱,構建“課程+活動+實踐”的立體化美育體系,將藝術欣賞與課堂教學有機融合。例如,在語文、歷史等課程的設計中,可以融入戲劇、音樂等跨學科教學﹔或設立校園藝術節、戲劇社、合唱團等常態化平台,培育校園文化土壤。
從更廣闊的視角看,藝術教育的價值不僅體現在個人成長層面,還關系到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時代命題。程硯秋當年極力倡導戲曲教育,正是看到了傳統藝術形式中蘊含的民族精神與文化基因,讓年輕一代通過藝術教育建立文化認同與自信非常重要。
回望程硯秋90多年前提出的“第一條建議”,他將藝術教育提升到國家教育戰略層面的思考,對當下教育改革仍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在物質豐富而精神需求日益增長的今天,我們需要重新審視藝術教育的價值,讓美的教育成為每個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必修課,培養出既有科學素養又有人文情懷、既具創新能力又有審美眼光的全面發展的人才。
(作者為遼寧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藝術實踐教研室主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