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沈陽工業大學:產教融合培養卓越工程師

2025年11月21日08:30 | 來源:光明日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原標題:沈陽工業大學:產教融合培養卓越工程師

   “請針對我公司飛輪儲能系統的散熱難題,設計一套優化方案……”日前,在沈陽微控飛輪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一場特殊的“面試”正在進行。

   這是沈陽工業大學2026級卓越工程師學院的招生考核現場。與傳統招生不同,這裡沒有標准化試卷,取而代之的是企業車間的實景考場、技術攻關的方案陳述。再由企業技術總監與高校導師組成的評審團,圍繞企業真實課題對考生進行實戰考評。

   今年6月,沈陽工業大學卓越工程師學院(以下簡稱“卓工學院”)獲批遼寧省首批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單位后,進一步升級學生選拔模式,與20余家高新技術企業建立項目制招生合作,形成可復制的產教融合招生范式。

   一台正常運行的大型變壓器,為何會在負荷未增加的情況下突然發熱、振動加劇?在“工程電磁場理論與研究”課堂上,該校教授張艷麗選取“變壓器直流偏磁導致異常發熱”這一典型工程案例作為切入點,點燃了課堂氛圍。學生們分組搭建仿真模型,現場答辯,重現故障場景。這種“案例引導+實踐答辯”的教學模式,已成為卓工學院專業課堂的特色實踐。

   “傳統課堂教公式,這裡教‘破題’。”2025級的工程博士曹麗明說,自己牽頭參與的“高能效高功率密度電動直驅牽引傳動系統技術”案例項目,已落地轉化為永磁直驅貨運電力機車的核心技術支撐,助力軌道交通裝備升級。同樣,2025級工程博士滿瑞參與的“高精度臥式加工中心在機床關鍵箱體坐標鏜級精加工的示范應用”案例項目,已成功嵌入相關企業的新產品研發流程。

   記者了解到,卓工學院構建的“模塊化、工程化、案例化、數智化”課程體系,正通過這類“課堂課題對接產業需求”的實踐,讓工程人才培養真正實現從“知識灌輸”向“能力鍛造”深度轉型。

   2025年,卓工學院申報的6項教育部工程案例全部獲批立項,課程融入的千余個案例點,通過22門微課程模塊實現精准教學。

   走進國家稀土永磁電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一台台高品質稀土永磁電機在這裡完成升級迭代,成為我國重大工程高端裝備的核心動力裝置﹔隔壁的智慧能源實驗室裡,學生們在企業專家指導下調試高速磁懸浮飛輪儲能系統……這些由校企共建的實踐平台,是卓工學院11個工程師技術中心的縮影。

   該校技術中心主任林莘介紹,平台採用“校內自建+校企共建+企業自建”多元模式,航天科工等央企不僅提供場地設備,更派駐工程師擔任實踐導師。這種“實景平台+企業導師”模式,使學生工程實踐能力提升明顯,學生在校期間就可以進入合作企業核心技術崗位學習。

   (記者 李建斌 通訊員 張濤)

(責編:李昉、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