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提升科創能力,彰顯高校使命擔當

2025年11月20日08:44 | 來源:光明日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原標題:【光明時評】提升科創能力,彰顯高校使命擔當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並把“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列入“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全會強調,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歷史機遇,統籌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搶佔科技發展制高點,不斷催生新質生產力。這一系列部署為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堅實的戰略支撐。

當前全球科技競爭加劇,技術壁壘與競爭日趨激烈,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務。高校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和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高校應當進一步增強政治責任感和現實緊迫感,堅定搶佔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的決心信心,以“舍我其誰”的使命擔當和“十年磨一劍”的頑強意志,持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努力把“重要結合點”變為“關鍵增長點”,更好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我國科技事業能在短時間內實現從跟跑到並跑、領跑的歷史性跨越,最重要的一條經驗就是堅持黨對科技事業的領導,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面向“十五五”,高校要進一步發揮主觀能動性,始終把黨的領導貫穿科技創新全過程,堅持“四個面向”,服務“國之大者”,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通過“有組織科研”打破院校壁壘、整合優勢資源,推動高校科技創新從“分散作戰”轉向“體系化布局”,打造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導向的“大科學”研究模式。比如,近期清華大學聯合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成功利用神舟二十一號飛船在太空微重力環境下通過火焰合成高性能納米材料,此次實驗的成功為人類長期地外探索中利用星球本地資源直接制造關鍵材料提供了全新方案。這正是高校面向國家深空探測重大戰略,協同攻克前沿技術瓶頸的生動寫照。

當前,科學研究向極宏觀拓展、極微觀深入、極端條件邁進、極綜合交叉發力,技術創新進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躍期。以浙江大學為例,該校近期發布的類腦計算機“悟空”,其創新靈感正源於對人腦高效智能的模仿。它能像人腦一樣“舉一反三”,同時完成邏輯推理、內容生成乃至模擬多種動物大腦等復雜任務,而功耗僅相當於幾台家用空調。這項引領國際的類腦計算突破,展現了我國在前沿交叉領域從源頭出發,開辟新賽道的原始創新能力。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當持續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推動關鍵核心技術突破,著力培養頂尖科技人才。高校作為原始創新的主力軍、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必須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體制機制改革,精准破除發展障礙。

擴大全球“朋友圈”,構建開放合作創新生態。科技自立自強從來不是“關起門來搞建設”,而是要在“敞開胸懷”的開放合作中互學互鑒、共享共贏。高校是跨學科研究的重要載體,是推動高水平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協同應對全球性復雜問題的重要陣地。“十四五”期間,隨著“雙一流”建設的鏗鏘步伐,我國高校的國際“朋友圈”越發擴大、合作成色越來越足,交流版圖從歐美延伸至“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及廣大發展中國家,國際角色悄然蝶變,話語權顯著提升,中國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節節攀升。面向“十五五”,高校更要當好擴大科技開放合作的“先鋒隊”“排頭兵”,持續發揮引領帶動作用,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真誠吸引國際頂尖人才,構建互利共贏的全球高等教育開放合作創新生態。

風好正是揚帆時,奮楫逐浪向未來。“十五五”的號角已經吹響,科技強國的目標催人奮進。作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的關鍵樞紐,高校要扛起使命、勇擔重任,堅定不移走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之路,凝聚千千萬萬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力量,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卜建,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思政教育中心研究員)

(責編:李昉、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