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AI“共舞”,教師如何實現專業進階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今年7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於組織實施數字化賦能教師發展行動的通知》,其中要求“數字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賦能教師發展的支持體系不斷完善,教師教育優質資源和服務供給豐富,形成自主選擇、靈活多元的教師發展模式”。日前,教育部等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強新時代高校青年教師隊伍建設的指導意見》,再次強調“實施數字化賦能教師發展行動,增強應用數智技術創新教學本領”。
隨著教育數字化縱深推進,數字化賦能教師發展已是大勢所趨。當AI走進課堂、融入教研,教師該如何與其開展“智慧”合作?怎樣利用AI實現專業進階?記者採訪相關專家和一線教師,共同求解。
AI賦能教學與評價,助力教師快速成長
“AI評價太細致了,邏輯清晰,對課堂教學短板的分析一針見血!”浙江省寧波市興寧中學心理教師王夢姣參加2025年寧波市初任教師基本功大賽后,對AI提供的課堂評價贊不絕口。
這場大賽上,全國首個教師基本功比賽AI評價系統首次亮相。和以往隻宣布一、二、三等獎的模式不同,每位參賽老師賽后都會收到一份專屬診斷報告,為其送上實打實的成長反饋。
“聽說有AI評分,第一反應是‘新鮮’!”寧波市實驗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師黃玥直言,在AI賦能教學的大趨勢下,沒想到能在比賽中體驗科技與教學的碰撞。讓她安心的是,AI評分客觀中立,能從數據裡捕捉到自己忽略的細節。“精准反饋幫我們以評促改,很實用!”
“以往新教師基本功比賽多採用說課形式,10多分鐘講課程設計,很難充分展現真實教學能力。”該評價系統研發團隊負責人、寧波教育學院教育培訓學院副院長王立輝解釋,AI系統隻需教師提供完整授課實錄,就能基於真實課堂的師生互動,全量評價其實際教學水平。
考慮到新教師最初工作的3∼6年是成長關鍵期,王立輝團隊從2022年開始推進初任教師規范化培訓。“以前入職2∼6年的青年教師有基本功比賽,現在補上了入職第一年的賽事。”王立輝說,讓首年表現優秀的新教師也能拿到獎項,更快嶄露頭角。
“效率提升明顯”——這是老師們的共同感受。以往老教師帶新教師,很難每節課都旁聽,觀察覆蓋面有限﹔而AI就像“全天候導師”,教師提交課程后能快速收到反饋,徹底打破時間和數量的限制。
系統的科學性更讓人印象深刻。王立輝介紹,之所以有這樣的科學性,還是源於教研團隊的前期研究、理論應用與多輪次打磨迭代。“AI導師”基於多元智能理論、建構主義理論等六大經典理論分析課堂,通過經過驗証的評價系統為教師培訓提供數據支撐。
不過AI也有短板。“不夠靈活,有點刻板。”黃玥坦言,學生的反應是隨機的,每堂課都有其特殊性和唯一性,這是AI難以完全適配的。
對此,王立輝提出,一方面AI系統還需不斷提升其靈活性與適應性,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為教師賦能,老師也要為人工智能賦魂。機器的記憶和運算能力遠超人類,但學生理想信念、價值觀念的塑造,永遠離不開教師有溫度的陪伴與引領,這是AI替代不了的。AI時代,教師要學會用AI優化教案設計、課堂提問與時間管理,不斷提升人機協同的育人能力,從而完成不變的根本使命——培養具有‘5C’素養的人才,即文化理解與傳承、審辯思維、創新能力、有效溝通與團隊合作素養”。
教師培訓,AI全程陪伴
今年,西南大學特殊教育學院教授李歡做了一個新嘗試——她把自己教授的《特殊教育學》賽課視頻交給“師元”教師模型進行分析。
“過去我已多次參加省級、國家級教學比賽,自評與同行互評都很難再發現明顯短板。”盡管有著這樣的自信,但模型的分析結果仍讓她意外:講授“UDL通用學習設計”時,教師講述佔比72%,學生發言僅12%,同伴互評近乎為零,評價提示“活動形式單一(講授+問答)”。這讓她意識到,看似流暢的課堂實則是“單聲道”傳播。
為此,李歡重新設計教學任務和課堂評價方式。“再次錄制課堂后,我確實發現學生的課堂互動顯著增強,呈現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狀態。”
對此,西南大學教師教育學院院長羅生全認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植根於對課堂教學實踐的持續審視與改進。AI技術,如課堂教學行為分析、語音語義識別、學生參與度監測等,能將原本內隱的、經驗性的教學過程轉化為可量化的、結構化的多維証據體系。這為教師提供了一面高清晰度的“數字鏡子”,使其能夠超越主觀感知,基於客觀、連續的數據進行精准的“循証反思”,從而在教學設計、互動策略與課堂管理上實現科學決策與精准優化。這能夠有力推動教師從“經驗型”實踐者向“研究型”“反思型”專家轉變。
在西南大學組織的教師研修中,雲南、貴州、廣西、內蒙古等地的教師已不再滿足於AI工具的基礎操作,而是主動探索生成式AI與備課、授課、評課等環節的深度融合。
但羅生全也發現,隨著應用深入,教師們的痛點已不是缺乏工具,而是不同平台間的數據孤島和操作壁壘。頻繁切換平台的碎片化體驗,嚴重制約了技術效能。
這也讓教育類AI的發展方向愈發清晰:從零散工具走向集成生態。一些垂直領域專業大模型正在順應這一趨勢。它們為教師打造統一、適配教育規律的專業工作台,實現從“人找工具”到“工具適配人”的轉變。從單點工具到集成生態、通用技術到垂直領域、輔助支持到專業陪伴,技術進步讓“以教師為中心”的智能專業發展體系成為現實。
羅生全表示,AI技術的引入,為實現從“統一供給”到“按需賦能”的范式轉型提供了可能:通過構建教師專業發展數字畫像,精准診斷能力短板與成長需求,實現“因師施訓”﹔突破時空限制,為教師提供“隨時隨地、按需獲取”的資源與指導,讓培訓從“階段性”變為“全過程陪伴”,這種持續性的專業支持正是促進教師終身學習與自主發展的關鍵保障。
李歡感慨,AI讓她從“憑經驗磨課”的模糊狀態,邁入“用數據打磨課堂”的精准階段。“它不僅幫我發現隱性短板,更讓我讀懂優質課堂的深層邏輯。”
羅生全用一個生動的比喻總結:AI賦能教師培訓,從“標准化生產流程”變成了“有機生長的生態系統”。它不再是終點線上的“裁判”,而是全程陪伴教師“奔跑”、實時提供導航的“教練”。
走出“技術至上”誤區,推進AI與教師融合發展
“AI越來越像人的時代,我該如何當好人師?”
“作為教師,我真正的不可替代性是什麼?”
當AI深度融入教育,這兩個問題成了無數教師的困惑,也是廣東教育學會教師繼續教育專委會、未來教育專委會副理事長張偉春近來一直思考的問題。
他發現,當前在賦能教師發展上,AI大多停留在淺表化的技術應用層面。“目前多數AI工具仍集中於課件生成、作業批改等‘呈示類’行為,雖提升了效率,卻未能深度介入‘對話’與‘指導’這兩大核心教學行為。真正的教學,發生在眼神交匯、言語碰撞、思維激蕩之間。如果AI只能完成前5%的任務,卻讓我們誤以為完成了90%,那反而會削弱教學的專業性。”
“技術不能凌駕於教育之上,而應服務於教育。”張偉春表示,推進AI與教師發展的融合,最大風險在於陷入“技術至上”誤區,忽視教育規律與人文關懷。
“以前的我,備課基本是‘單打獨斗’,反復琢磨教材和有限的參考資料,總感覺課堂差了一口氣,和真正的科學探究隔著一層紗。”作為科學教師,廣州市南沙區南沙小學林嘉茵在准備《小小氣象員》這節課時面對的是老難題:“通風、遮陽、離地”的測量原則講起來枯燥,孩子們難以理解。
但當AI被引入教學活動,成為林嘉茵的“教研伙伴”和“課堂助教”后,她發現事情有了變化。備課中,24小時在線智庫為她提供不同的教學思路和新點子﹔課堂上,AI助手“氣象小精靈”智能體作為“思維伙伴”激發質疑,林嘉茵作為引導者穿針引線,學生則成為主動的探究者——三方互動真正點燃了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與科學熱情。
“我們鼓勵學校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為支點,重構教師隊伍建設三大場景(教學、教研、培訓)的各要素關系與流程,支持教師專業發展走向實踐理性。”張偉春表示,在課堂層面,構建“教師—學生—AI”三主體對話關系。AI不再是旁觀者,而是參與探究的學習伙伴。
據了解,為了鼓勵教師用好AI自創智能體,廣東省教育廳在2025年首次面向粵東西北15個地市設立“生成式人工智能賦能教師數字化應用”賽道,通過教學活動設計智能體、個別化指導智能體、學習難點輔導智能體三大類教育智能體的建設與應用,提升粵東西北教師設計數字化學習活動、創設混合學習環境、開展個別化指導、提升學生數字素養、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讓AI與教師、學生三角色協同,探索AI賦能因材施教、創新性教學的規模化實施途徑。
“生成式AI之所以能成為教師發展的助力,正是因為它不只是工具,而是推動‘人機協同’下教學設計全流程優化的催化劑——從備課、授課到評價,從個體探索到群體共創,它幫助我們將先進的教育之‘理’真正落地為日常方法。這一過程不是簡單的‘加法’,而是通過精准提示詞的設計、本土化模型的迭代、真實教學場景的應用與成果的固化沉澱,形成閉環式的持續改進機制。在這個過程中,技術不再是外在於教育的冰冷存在,而是融入血脈的成長動力。”張偉春說。
(記者 楊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