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這場大賽,為全球職業教育發展帶來哪些啟示

2025年11月17日08:46 | 來源:光明日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原標題:這場大賽,為全球職業教育發展帶來哪些啟示

日前,天津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體育館內,進行著一場關乎技藝與夢想的競技,吸引了全球技能界精英的目光。

經過爭奪賽、排位賽層層選拔,最終6支隊伍脫穎而出,在2025年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冠軍總決賽舞台上展開角逐。金華職業技術大學參賽代表隊最終憑借高超技藝獲得冠軍。

這場大賽,將為我國乃至世界職業教育發展帶來哪些啟示?在比賽現場,記者尋找答案。

一線淬煉,在大賽中觸摸行業最前沿

“大賽題目緊扣一線實際問題,選手們面對的是真實問題、真實場景、真實技術。”冠軍總決賽點評專家如是說。

總決賽舞台上,金華職業技術大學參賽代表隊展示了“家門口的守護:糖尿病並發症的社區精准防治”項目。已扎根基層衛生院的畢業生湯學政發現,老年糖尿病防治是健康中國建設“最后一公裡”的“硬骨頭”。“基層需要什麼,我們就鑽研什麼﹔臨床痛點在哪兒,創新就指向哪兒。”帶著這樣的信念,團隊將智慧醫療系統與智能設備創新整合,為破解老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救治難題提供了全新方案。

“我們的目標,不只是贏得比賽。”棗庄職業學院化工技術代表隊隊員孫延鑫說,“我們更希望自己的技術有一天能真正應用於產業,為化工行業的綠色發展貢獻力量。”他們的參賽項目,直面化工行業可持續發展難題。項目以低濃度酒精廢液為原料,通過一系列創新工藝,最終制備出純度在99.5%以上的合格乙酸乙酯產品。

記者了解到,2025年大賽參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綜合考慮國家產業發展方向、重點行業、民生福祉密切相關產業和生產實踐需要,充分對接行業、主要崗位(群)或技術領域,重新設置了42個賽道,強化了賽道的產業特色。

有專家表示,本屆大賽不僅是一場世界級技能的對決,更成為檢驗職業教育綜合育人成效的重要標尺,生動詮釋著“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改”的深刻內涵。

多維成長,在大賽中孕育青春匠心

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大學參賽團隊隊長吳洪貴回顧參賽歷程:“我們從課堂走向車間,從理論邁向實踐,每一次調試、每一次攻關,都是青春與工業智慧的碰撞!”指導老師張永超在賽后感慨:“項目最大的成果不是獎項,而是學生們在解決問題中建立的職業信仰與團隊凝聚力。”

“記得第一次調試機器視覺系統時,識別精度始終不達標。我們連續一周反復調整算法參數,最終將聯軸器漏檢率降至0.1%以下。”隊員鄭金林說,正是這種“死磕到底”的韌勁,讓團隊掌握了機器視覺精准定位、多機器人協同控制等核心技術,更在跨專業協作中凝練出“技術互補、責任共擔”的團隊精神。

陝西藝術職業學院帶來的“秦風新韻——秦腔少年的戲曲研學之旅”,在職業組表演藝術賽道脫穎而出,殺入冠軍總決賽。“戲曲領域有個詞叫‘一棵菜’,台前幕后要像一棵菜一樣緊抱成團,才能成戲。在備賽的無數個日夜,我們對此有了更深理解——我們不僅是技能的學習者,更是文化的守護者與傳播者。”隊員耿婷說。

現場點評專家、德國職業教育專家Klaus-Juergen Brix說:“他們的項目,讓我看到了中國職業教育在文化傳承領域的創新典范。更讓我感動的是,他們幫助五國青少年實踐學習,讓秦腔藝術走向國際。他們不僅是技藝傳承者,更是有文化自信的國際文化使者。”

大賽不僅是學生競技的舞台,更成為推動職業教育育人理念與模式深刻變革的催化劑。“大賽撬動了產教融合、教學場景、評價維度的系統性升級,進一步推動產教共同體生態構建,為實踐賦能,為全球職教發展注入中國方案。”有點評專家說。

走向國際,在大賽中達成全球技能人才對話

今年的大賽首次走出國門,在東南亞、中亞、非洲、歐洲設置4個海外賽區,來自19個國家、153支隊伍的437名選手參加11個賽道比賽,在世界各地掀起一股“技能熱潮”。

中國職業教育第一所海外應用技術大學——柬華應用科技大學參賽隊伍帶著“模塊化智造技能工坊”亮相總決賽,團隊成員TY PISEY表示:“我們設計的不僅僅是一套設備,更是一種可持續的賦能模式。未來,我們期望將這一方案推廣至東南亞的更多農產品加工領域,讓職業教育真正成為推動當地產業轉型升級的強大引擎。”

現場點評專家、英國職業教育專家Mark Sisson表示,這個項目讓我看到了中柬職業教育合作的巨大成就。團隊成員不僅掌握了尖端技術,更重要的是鍛煉了用這些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個項目証明,中國的職業教育經驗與柬埔寨的產業需求相結合,能夠產生1+1>2的效果。相信這種模式將成為“一帶一路”職業教育合作的典范,為更多國家的制造業升級提供寶貴經驗。

2023年,天津職業大學與東哈薩克斯坦技術大學共建哈薩克斯坦第一家魯班工坊。本次大賽,東哈薩克斯坦技術大學“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與關鍵部件操作技能展示”參賽團隊通過線上課堂向天津職業大學老師虛心求教,並在實驗室裡反復拆解設備、鑽研底層邏輯,創新性提出“七維度探測+AI算法”,將熱失控預警時間延長至寶貴的7分鐘,為乘客開辟了生命通道。

功夫不負有心人。現場點評專家何小虎說:“他們在這一展示項目中的表現,堪稱國際職業教育的優秀范本。這些亮眼表現,不僅印証了他們扎實的跨學科技術功底,更彰顯了職業教育與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同頻共振。這套涵蓋數據獲取、融合預警、實時診斷的閉環方案,為全球新能源汽車領域提供了可復制的技術范式,也為各國職業院校技能人才培養提供了‘以賽促創’的優秀借鑒,值得行業廣泛關注與推廣!”

“魯班工坊是我們夢想起航的港灣。”團隊成員ISSAKANOV ILYAS說。這支年輕的隊伍,正用技術創新守護生命安全,用青春友誼架起中哈合作的橋梁。他們的成長,是中哈教育合作的生動寫照。

(記者 晉浩天 通訊員 王靖雨)

(責編:郝孟佳、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