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發揮高校優勢 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2025年11月11日08:34 | 來源:光明日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原標題:發揮高校優勢 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歷史機遇,統籌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搶佔科技發展制高點,不斷催生新質生產力。這一部署要求進一步打通教育鏈、科技鏈、人才鏈、創新鏈,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這種深度融合,目標是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關鍵是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途徑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高校是助力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的重要力量,理應成為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戰略支點。

加強有組織科研,提升高質量科技供給能力

從歷史經驗看,以國家戰略為主導的有組織科技攻關體系在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中成效顯著,在維護國家主權、安全與發展利益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當前,全球科技競爭與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科學研究向極宏觀、極微觀、極端條件及極綜合交叉方向拓展,科研范式呈現出基礎科學自由探索、人類重大命運國際協同、國家安全自主攻關、前沿競爭系統支撐等多元並存且相互轉化的特征。特別是在逆經濟全球化思潮抬頭的背景下,科技競爭與產業變革節奏加快,科技創新呈現多路徑自主搶灘、“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工程應用—商業變現”四環節整體捆綁、同步推進甚至正逆研發並行等特點。構建高效的有組織科研體系,已成為衡量國家創新實力的核心指標。

在此情勢下,高校要著力以有組織科研夯實基礎研究主陣地和重大原創技術策源地地位,增強高質量科技供給。高校有組織科研融合模式要聚焦科技競爭與產業變革中的關鍵基礎問題與理論瓶頸,以交叉協同的科學思維與創新邏輯推動底層機理性突破,實現理論創新與方法創新的同步躍升,進而驅動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工程應用與商業變現的良性循環,構建科研系統與產業系統、產業系統與市場拓展的協同生態,走出一條創新驅動的高質量價值創造與轉化路徑。

高校要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圍繞重大科學目標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打造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等協同支撐的高質量科技創新平台體系,強化戰略科學家在科技創新方向、路線規劃與資源調配中的主導作用,構建以重大任務承擔情況與中長期實績為核心的考核評價體系,以政策保障“坐穩冷板凳”的長期主義科研理念。要加快高等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遵循教育與人才培養規律,推動高等教育從經驗管理向科學治理轉型,提升質量標准與治理效能。

同時,要實施產業融合的基礎研究支撐計劃,打破行業與區域壁壘,圍繞底層機理的理論方法突破,以學科問題與科學問題為核心,共同凝練重大基礎理論問題與關鍵共性技術,增強理論研究對產業的共性支撐與引領能力。

校企深度協作,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

科技與人才是重要的市場要素,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關鍵在於發揮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的協同作用,促進生產要素按市場規律高效配置,進而提升生產力。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主陣地與科技創新策源地,是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關鍵參與者,應進一步立足生產力發展與生產要素高效、暢通、規范、有序運行的要求,發揮體制機制優勢,構建與企業深度協同的創新鏈、供應鏈、人才鏈。

高校要主動對接企業創新需求,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構建市場導向的高校企業合作管理運行體系。具體而言,要面向產業實施高校供應能力提升行動,推進高校在ISO質量管理、健康管理、生態環保、信息安全等領域的資質認証,增強高校作為高可靠性、可持續性的產品與服務供應主體的能力。要深化校企前沿技術協同創新,聚焦產品升級、服務優化與價值創造,共同推進顛覆性、前沿性、高價值型產品攻關與服務集成,打造具有持久迭代能力的工程技術服務成果。要聯合地方政府與企業,以供應鏈建設為重點,完善授權制造等法律體系,建設技術產品代工基地與代銷機制,拓展高校服務新型工業化的商業布局。

高校要推動供給需求深度融合的“內—外轉化模式”,主動融入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建設,強化國家大學科技園的成果轉化主陣地功能,加強與央企、行業龍頭企業和區域政府的戰略協同,推進校企校地聯合培育高質量科技成果,充分挖潛戰略科學家及領軍人才團隊的潛力,以有組織的科技成果轉化提升轉化效能。要積極搭建校企聯合研發中心、概念驗証中心、中試熟化基地等轉化平台,在各地布局若干高質量科研機構,建強面向市場的技術經理人與面向教師團隊的轉化專員隊伍,構建覆蓋轉化全鏈條的科技金融工具包,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支撐體系。同時,要進一步深化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改革,完善系列引導激勵政策,優化轉化環境與制度保障。

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夯實新質生產力基石

高校在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創新方面有天然優勢,需緊扣國家戰略重點領域與重大工程的緊迫需求,以產業創新為牽引,面向新興領域、前沿方向與市場熱點,構建靈活高效、快速響應的新質生產力協同創新體系,在前沿引領技術、關鍵共性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上筑牢新質生產力發展基石。要重點圍繞大信息、大裝備、大能源、大材料、大生物、大健康、大海洋、大生態等跨學科戰略領域,以高校優勢學科與行業背景為基礎,瞄准未來科技發展制高點,推動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氫能和核能、腦機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動通信等未來產業發展。

要面向國際前沿,構建中長期技術迭代方向體系與任務分工機制。由學科建設負責人牽頭制定技術創新方向圖譜與科技人員攻關任務圖,引導高校聚焦長板鍛造與短板補齊,避免科研方向“荒漠化”或“過熱化”。要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緊跟企業創新需求開展基礎理論突破、關鍵共性技術研究與底層根技術研發。要實施技術創新基礎突破計劃,建立支持“真問題”“根技術”研究的穩定資助體系,強化基礎研究隊伍的問題凝練能力,以產業突破倒逼基礎研究突圍,夯實高校在專精特新等細分產業領域的基礎研究主陣地作用。

要面向國家重大任務,打造多技術協同的工程集成創新樣板。實施工程師支持計劃,完善工程師招聘、培養、考核與退出機制,構建科學家與工程師協同攻關模式,培養具有領先優勢的工程創新隊伍。

要實施青年科技人才挑梁工程,優化青年人才科研資助與評價體系。試點“任務制”“定向制”青年人才培養計劃,鼓勵青年人才勇闖“無人區”,擔當創新“先行者”。

將高校打造成為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戰略支點,既是一項系統工程,更是一場需要久久為功的“耐力長跑”。高校必須胸懷“國之大者”,通過體制機制創新破除發展藩籬,依托重大平台與頂尖人才夯實創新根基,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核心支撐。

(作者:李秀坤 王文邦,分別系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副研究員,東北大學工業合作部部長)

(責編:李昉、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